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的朋友相信都非常清楚。柳传志在创立联想公司之前,在科学院计算所做了1 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关于创业的原因,用他自已的话来讲是“觉得憋屈”。一位在跨国电源公司工作的研发人员感慨地说,给外国人干活,舒心
由白而黄的芦花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她觉得仿佛是自己的写照,不禁发出玲珑的喟叹。 八年前那次相遇恍如昨日。那是北方秋天里最妩媚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清风拂面,空气里弥漫着菊花的清香。那时她刚刚经历了一段爱的阵痛,静坐在湿地
小聪明与大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但什么是大节却弄得清清楚楚,而且待人肝胆相照,推心置腹。他的下属因此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足桀骜难驯的杨过,最后都收起跳脱不羁,对他死心塌地。 反而黄蓉每一刻都在算计,在与杨过的一段恩怨
幸福就是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而且还使全国经济具备了足够的后劲力量; 芬兰政府是世界上最为清廉的,总统跟普通人一样排队等飞机,跟平民一样排队购买食物等,2007年获政府清廉评比全球第一
“惊恐”的美国大兵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美国华盛顿博物馆里的朝鲜战争纪念馆旁,有一组吸引入眼球的美国大兵不锈钢雕塑。这组士兵塑像共有19具,每具雕塑比真人还要大,雕刻得栩栩如生。它反映的是1950-1953年期间,美国大兵在朝境内参战的一个真实场面——在丛林中搜索前进。 然而,这19具头戴钢盔、持枪驱前的美国士兵,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谨慎无比,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点,或左顾右盼,或东躲西让,再朝他们的脸上看,每张脸都写满了不安、慌张以及对死亡的超级恐怖!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战争纪念馆里所见到的情形——士兵和指挥官都露出“意气风发”、 “果敢无畏”的坚强和豪迈! 这组“另类”的士兵雕塑,今天能够名正言顺地屹立在朝鲜战争纪念馆里,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0年,美国军方决定在华盛顿博物馆里建一组纪念朝鲜战争的士兵雕像,并将其定义为“正义之师”和“无畏之师”,要求刻画出美国大兵英勇神武、无畏无惧的形象。 接下这个重任的是一个叫丹弗尼的美术雕塑家,但是令军方失望的是,丹弗尼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设计雕塑,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采访了47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倾听他们讲述真实的朝鲜战争。 这些老兵们告诉丹弗尼,作为一名军人,他们时时都纠结在杀人的疯狂和被杀的恐怖中,因为只有拼命地杀光对手,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暂时安全的,才能早点让战斗结束,回家与父亲、妻子、儿女团聚。但问题是,对手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地算计杀掉他们,这种恐怖的纠结如影随形。 采访结束后,丹弗尼立即着手设计,并且很快完成了如今的这一组写实雕塑-19名士兵全是惊恐和害怕状,丝毫没有传说中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无畏无惧。所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们看过这设计的初稿,都表示非常认同和接受。 但美国军方却大为不满,他们强烈要求丹弗尼修改,但丹弗尼却给出这样的答复: “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刻画出这场战争的本来面貌,那么这些雕塑就如同一堆随处可见的废铁,要它们又有何用?!”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丹弗尼的这组作品得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默认和许可。 1995年7 27日,在距中朝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整整42年的纪念日,这组“惊恐”失措的士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在雕塑一旁的花岗岩纪念碑上,还有这样的一组数字——阵亡:美军54246,失踪:美军8}77,受伤:美军103284。 “美国人在开战后还做着在‘圣诞节前回家团圆’的迷梦。殊不知,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永远回不去了……”这是后人对朝鲜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概括。 德国《世界报》曾这样报道说: “世界上没有一处战争纪念馆能如此真实、客观、不差亳厘地反映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除了这里!” 不美化,不遮掩,这是丹弗尼设计这19具美国大兵雕塑时所秉持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唯有真实,方能震撼和警醒后来者。(摘自《羊城晚报》)
找支羊带我们去成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这里。 巴特勒迪很意外;忙问为什么。店主说道:“为了清理出雕塑安放地,我们许多人马上都得搬家;安放施工期间,这里会是噪音和尘土的世界,它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还有,完工之后
通向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侯拥华 基里奥是一个艺术天才,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灵魂与生命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雕塑创作中。他创作的作品极富美感,而且充满了慑人心魄的力量。但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奴隶,就在他刚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不久,古希腊政府颁布了一条不公平的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这条法律给基里奥以沉痛的打击,基里奥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当基里奥决定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他的姐姐基里奥拉站了出来。她对他说: “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粮食,继续工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姐姐的话给了基里奥莫大的勇气。在姐姐的陪伴和保护下,基里奥躲藏在黑暗的地窖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他就创作出一组令他满意的作品来。 不久,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主持展览会的是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而参加展览会的人几乎全是古希腊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和哲学家苏格拉底。基里奥不想放弃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悄悄将自己的作品送了过去,陈列其中,并和姐姐躲藏在人群中观察人们的反应。 展览会上,大师的作品让人们流连忘返。但是有一组没有署名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很快引起了所有艺术家的注意,成为了人们参观的焦点。大家都围过来欣赏。 “这简直就是阿波罗神自己的作品。”有人赞叹说。 “这组雕塑作品,太完美了,显然比大师们的作品更加出色。”还有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在它面前,所有艺术家除了交口称赞,心悦臣服外,心中竟然没有一丝妒意。 这是谁的作品,人群中有人询问。听到提问后,传令官就在人群中大喊: “这是谁的作品?”喊话在大厅里回荡了很久,竟然没有人回答。传令官又重复了一次,可仍然没有人应答。这时,传令官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 “怪了,难道这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大家正疑惑不解,人群忽然一阵骚乱,一个衣发散乱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指着她说,这个姑娘知道这组雕塑作品,我敢肯定,但是她不肯说出雕塑作者的名字。 被指责的少女站在人群前,紧闭双唇,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那位少女就是基里奥的姐姐基里奥拉。 官员问她,这是谁的作品,她不开口。人们又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罚的,她仍然不说话。 “那么,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主持人波力克生气地发话了。 波力克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而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年轻人,冲到了他面前: “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果然是一个奴隶的作品。人们愤怒了,鼓噪着高喊: “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 一时,展览大厅,喊杀声震天。人们翘首期待着波力克下令将这两个违反法律的奴隶抓进地牢处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但是,波力克沉思了一下,忽然羞愤难当,激动地说: “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条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法律最崇高的目的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艺术不朽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波力克的话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和一片赞同声。他的助手阿士巴莎箭步走上前,把手里标志着胜利的橄榄冠戴到基里奥的头上,而且,他又亲吻了一下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件事情过后,希腊政府废除了那条不公正的法律。为了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国家还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不久,希腊政府为奴隶出身已经惨死的寓言家伊索,树立了一尊雕像,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并以此昭示天下:通往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古希腊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并给他们以无比崇高的荣耀与丰厚的财富。可这在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正因如此,古希腊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并创造了灿若星河的艺术文化。 (摘自《美文共享》)
曹参的大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有着超越前人的理性,也必定有着超越前人的无边智慧,真是这样吗? 清人汪龙庄在《学治臆说》中说:“今人才识每每不如前人,前人所定章程总非率尔,不能深求其故,任意更张,则计划未周,必致隐贻后累
另一个女子,不是林徽因
作者: 吴虹飞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丈夫的思想与精神。 黄昏,清华大学西南小区。一位华发满头的老太太,穿着天蓝色的衣裙,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默默收起晾干的衣服,夕阳斜斜打在周遭的篱笆和爬藤植物上。沉默寡言
< 1 2 3 ... 21 22 23 ... 34 35 3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