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新藏“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作者: 张东   来源: 中国博物馆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彩瓷器   官窑   景德镇   雍正时期   清朝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  
描述: 上海博物馆新藏“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小笼情调
作者: 张宁静   来源: 当代学生(资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玲珑小巧   吴侬软语   清爽可口   头金   林妹妹   化腐朽为神奇   四大金刚   豆皮   红唇   团面  
描述: 上海小吃种类的丰富自不在话下。白白的粢饭、黄黄的豆浆、香香的大饼、脆脆的油条,除这“四大金刚”外,白头金底的生煎、酸酸的米饭饼、金黄色的粢饭糕、碧绿馅的莱包子、裹着桂花的条头糕、香气扑鼻的酒酿圆子……不算上豆皮、蒸饺等外来小吃,就是数遍上海本地的小吃,至少也得一天的光景。故此,只能为大家介绍我特别钟情的小吃——小笼。喜欢小笼,委实是因为在众多的小吃里,它是最适合上海女孩子的。玲珑小巧、晶莹剔透、精致充实,这些上海小姑娘的典型优点,都集中在小笼这种小小的食物里了。
考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物考古   重大成果   清末民国时期   景德镇市   御窑   考古勘探   考古发掘   陶瓷考古   出土   研究所  
描述: 考古发掘揭开景德镇明清御窑神秘面纱 2002年10月—2003年1月和2003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
作品选登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狗市》   《清番入骨》   中国画   《故乡的河》   《春江水暖》   油画  
描述: 作品选登
古陶瓷专家对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作品的发言摘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瓷   中国陶瓷   研究员   故宫博物院   瓷都   古陶瓷   专家   清末   作品   民国初期  
描述: 著名古陶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将术-民国初期醴陵釉下五彩瓷都集中到了一起,相当不错。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里面是独树一帜的。这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创新的一个方面。这次古陶瓷会议期间展出这么多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很难得的……”。
清未民国戏曲图案陶瓷
作者: 雪里红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地无景工笔重彩   清朝末年   陶瓷   民国时期   瓷画技法   舞台人物形象   戏曲图案   写意性  
描述: 戏曲图案文物始见于宋代杂剧绢画。元代戏曲壁画及元墓中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各种以戏曲演出场景为内容的插图版画、陶瓷、木雕等大量出现。清代由于徽班进京,地方戏的兴起及18世纪
雕景入画,情景交融:清代玉山精品赏析
作者: 曹平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玉器   爱好   清代   品赏   属国   馆藏   内涵   珍藏   精品  
描述: ”等。它们形体硕大,纹饰繁复,内涵丰富,皆属国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山,种类繁多,精品荟萃。以下介绍几件清代玉山,供爱好玉器者欣赏。乾隆白玉观潮山子(图1)材质为青白色新疆和田玉,高10.4、宽7.5厘米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紫砂器(下)
作者: 万新华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品   清代   紫砂器   款识   艺术风格   南京博物院  
描述: (四)风格紫砂器的风格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于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现在紫砂学界有学者把以茗壶为例将紫砂器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
晚清浅绛彩中的大写意
作者: 李俨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直居士   浅绛彩绘   晚清时期   荷花   写意   汪友棠  
描述: 清初画坛大写意画家虽有八大、石涛、王武等人,但影响不大,与崇祯到清初青花大写意渐衰是相合的。民窑绘画钟情于精巧华丽,而古朴浑厚之气荡然无存——“政治、文化如是,瓷业亦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咸
香妃的美丽传说
作者: 左芳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   清朝   维吾尔族   香妃   民间文学形象  
描述: 对历史、对人生境遇、对多民族和谐互动生活的五彩想象。关于香妃这个人物有很多的争议,而正是在莫衷一是的言说、探讨、考证过程中,不少历史的谜团逐渐被破解,香妃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
< 1 2 3 ... 12 13 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