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汉】搜索到相关结果 2468 条
-
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
-
作者:
黄泗亭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备
方口
贵州习水
三岔河
习水县
年号
岩画
蜀汉
章武
鲤鱼
-
描述:
1982年5月24日,笔者偕同习水、仁怀两县文物工作者罗洪滔、蔡永德,在贵州习水县良村区三岔河乡发现古代人工开凿在一石壁上的岩墓五座。在这些岩墓旁,有刻于蜀汉章武三年的摩崖题记,还刻有双阙、浮雕鲤鱼
-
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
-
作者:
邓代昆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东汉时期
遗物
成都东郊
风俗礼仪
书法艺术
文字
绘画
雕塑
花饰
-
描述:
1980年7月,在成都东郊发现的作为明代墓中抵墓门之用的两块有铭文的刻石和部分镌有图案花饰、动物浮雕的残石,实系东汉时期墓阙遗物。这些雕画,对于研究汉代的绘画和雕塑,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实物材料
-
南部神坝砖塔
-
作者:
王积厚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塔
仿木结构
焚烧
南部县
同治
字库
陕西汉中
字纸
浮雕图案
六角形
-
描述:
的“字库塔”。塔的第二层镶嵌着四通石碑,碑上镌刻着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辛酉科举人王雨村撰写的序言。序中说:“恪遵敬惜字纸之训,勿弃字纸之文,小之判一身之功过,大之即关文运之盛衰……夫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本,欲水之清者,必浚其源,今将为一方培文风,而先令一方惜字纸……以补去水来风,则文峰并峙,
-
宁夏固原西郊汉墓出土摇钱树及相关问题研究
-
作者:
樊军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灵
宁夏固原
汉墓
乐舞
西王母神话
摇钱树
-
描述:
宁夏固原一座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鎏金摇钱树,枝叶上有朱雀等祥兽与人物雕塑,表现了"四灵"、乐舞杂技与西玉母神话等图像内容,对研究汉代摇钱树的内涵与分布影响有一定意义。
-
试论河南汉代彩绘陶俑艺术
-
作者:
王蔚波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
陶俑
河南
-
描述:
河南出土的汉代彩绘俑主要有侍女、乐舞、杂技、百戏及动物俑,其中侍女俑通体施白地,彩绘五官、衣饰;俳优俑造型夸张;乐舞、百戏俑用组群雕塑的方式表现宏大场面;并出土了少见的骑羊俑、骑象俑,为研究汉代社会习俗和雕塑艺术提供了重要材料。
-
论先秦青铜器纹饰对汉代石刻的影响
-
作者:
李卫星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汉画像石基
青铜器
石刻
艺术风格
鸟图腾崇拜
题材内容
铜器纹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说文》
-
描述:
论先秦青铜器纹饰对汉代石刻的影响李卫星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先秦青铜器就是其中之一。先秦青铜器无论是在造型艺术上还是在工艺制作花纹图案的装饰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对后世的雕塑、绘画产生极深的影响。本文...
-
三星堆青铜雕像与西亚上古雕塑艺术比较
-
作者:
范小平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青铜器
雕像
三星堆遗址
西亚
雕塑艺术
青铜文化
青铜人像
青铜像
广汉三星堆
-
描述:
三星堆青铜雕像与西亚上古雕塑艺术比较
-
四川汉代陶俑刍论
-
作者:
王有鹏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葬
合模
四川汉代
刍论
陶俑
汉中
蜀汉
四川地区
巴蜀地区
漆器
-
描述:
四川汉代陶俑,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技艺精湛,是我国古典雕塑珍品之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本文就社会背景、分期、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谈一些浅见。 一、社会背景 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奴隶制时代所实行的残酷杀殉制度,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
-
合古今之韵,融南北之长:论四川汉族民歌的兼容性特点
-
作者:
韦红梅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川汉族民歌
社会环境
兼容性
历史传承
地域环境
文化艺术
-
描述:
四川汉族民歌像麻、辣、烫、鲜俱全的川菜一样,各具特色,五彩纷呈,兼收并蓄,合古今之韵,融南北之长。这种独特的兼容性特点是由四川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传承、社会环境与其他相关文化艺术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
戏曲道具运用原则探讨
-
作者:
龚思泉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道具
川剧
阿罗汉
塑造人物
剧情
正确选用
色彩图案
表演
大足石刻
古代艺术
-
描述:
看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和新都宝光寺罗汉堂的同志都会认为:这些精美的雕塑之所以成为传世杰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没有忽视千手观音和五百阿罗汉手中各式各样的“道具”。在传统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