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永定】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一川风流
-
作者:
章武
来源:
海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侨乡
中学
风流
马来西亚
客家人
土楼
胡文虎
温泉
中原文化
永定
-
描述:
文/章武 黄,是闽西永定土楼的主色调。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寨,从哪个角度张望,一座座或高或低的土楼,或方或圆的墙体,总会在光与影、明与暗的交叠中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灰黄、淡黄、中黄、橙黄和赭黄
-
奥斯陆之田1外一篇一
-
作者:
朱法元
来源:
海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侨乡
中学
风流
马来西亚
客家人
土楼
胡文虎
温泉
中原文化
永定
-
描述:
文/朱法元 当我站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赫美考伦山头上的时候,我才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地球之巅的味道。手机里仍在显示着故乡发来的天气短信,最高温度为三十三度,还是热气腾腾的时候,可我在这里已把带来的毛衣毛裤全部穿上,还嫌寒气侵肌。放眼峡湾,正是仲秋时节,但见片片红叶夹杂在满山绿色之中,把风景打扮得斑斓多彩。高高的阔叶林里,早已洒下层层落叶,犹如给大地铺上了精美的地毯。顺着起伏的山势,无数尖顶的小型建筑穿插在丛林之间,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壮丽油画,真的美不胜收。 奥斯陆,挪威语的意思是“上帝的山谷”。这里东、西和北面都是山峦,唯有南面是海,因此整个城市都是坐北朝南,当阳避风,从风水学上来说,是一绝佳的宝地,难怪挪威人要把它说成是上帝赠予他们的山谷了。来到这里,我们果然都感到非常的舒坦,城市的管理者也很用心,把每个角落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洁净优美。 奥斯陆的历史并不漫长,在约一千年前,这里就形成了集镇,可在三百年前,一场大火把集镇烧了个精光,以致现今这里找不到超过三百年的古建筑,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当地的人们并不沮丧,当时统治这里的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弗四世在视察完废墟后,用手一指脚下说,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建起一座新城!于是新的奥斯陆便拔地而起,从此不断地伸展开她美丽诱人的身姿。 年轻的城市,其文化底蕴却异常厚实。不仅有着独特的海盗船博物馆,有号称“永远打不倒”的阿克斯胡斯古城堡,还有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地——奥斯陆大学,有易卜生博物馆和易卜生学院,两年一度的易卜生戏剧节使国家剧院成为重要的文化剧场。奥斯陆最著名的东西是油画和雕塑。走街串巷,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有雕像,有铜的、铁的、石的,多为人物造型,所以这里又被叫作“雕塑之城”。油画则无处不在,仅国家油画长廊中,就展示了毕加索等许多欧洲著名画家的作品。北欧最负盛名的表现主义美术大师爱德华·蒙克,就生长在奥斯陆,他的著名的油画《尖叫》,就陈列在蒙克美术馆内,有如朦胧的呼号与哀鸣,孜孜不倦地表达着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世界。 然而奥斯陆最令我震撼的并不是上述这些,而是一座公园——维尔兰雕塑公园。 维尔兰公园坐落在奥斯陆的南面,与北海相邻。这是一个世界最大的由个人创建的雕塑艺术集合地。创建者古斯塔夫·维尔兰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穷其毕生心血,倾力打造而成。维尔兰是个木匠的儿子,从小就很有智慧和志气,他曾说,只要给我一片绿地,我就会让它闻名于世!当时的挪威政府果真拨给了他三十公顷土地,从此,他率领追随者们,在这块地上构思出一个奇特的主题,展现着惊人的雕塑艺术。他以“人生”为主题,以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形态为基本内容,精雕细刻出铸铁、青铜和花岗岩三种材料多达六百五十尊人体塑像,把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各种动作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看了令人叫绝。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维尔兰本人的石雕,他一手握铁锤,一手握钢錾,脸上露出坚毅自信的神态。公园的第一节是一个长廊,石板铺就的通道,两旁是青铜铸就的雕像,约三十余组,名日“人生之途”。表现的是人从出生及至衰老的生活过程,多为躁动母腹出生成长的一些细节。其中以一个男童为不满父母而气愤喊叫的形象最为生动,据说这是整个公园雕像中刻画最好的一个。长廊之后,是第二部分,为一圆形广场。广场正中为“人生之盘”,六个壮汉托起一只圆盘,圆盘中涌出的清水,形成一道瀑布,沿周围一泻而下。表明人既然来到世上,就需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稍有懈怠。圆盘的外围是一组铸铁雕塑,名为“人生之树”,每组人的形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节,吃喝拉撒,耕作情爱,无所不有,且都安排在一棵棵树下,颇有意境。最有趣的是在一组雕塑中表现人之将死的状况:垂死之人不愿离开这个世界,紧紧地抱住树干放声大哭,但都是枉然,到了该死的时候就得死去,谁也改变不了。“人生之树”的底座上,还刻有一圈石雕,也是描绘人生各态的,极为精致。广场外围的地上,是一些用不同色彩石块铺就的线条图案,这又是维尔兰的巧妙设计。据说这个图案其实是一圈弯道,共有五百多弯二十公里长,表示人生之旅必然多曲折,因此这个图案又称为“人生之弯”。公园的第三部分即“人生之柱”,是公园景观的高潮。登上十余级台阶,便是一个高台,台的周边又是几十组石雕人像,也是表达人生百态的。正中为一根花岗岩石柱,号为“人生之柱”,石柱高十四米,重二百七十吨,为一根完整石条。从上到下雕刻着一百二十一个人物,都是背朝外面朝里,交叉重叠,纠缠扭曲,一个个呈向上滚攀之状,粗看上去有点恶心,细细品味起来却又发人深省。人呀,总是用着毕生的力气,想攀上心目中的高峰,就在这样艰难的攀爬中耗尽生命,进入虚无。当我惊讶地观察着这群勇者之时,却发现在石柱顶上,一只鸽子正停在那里歇息,它那细细的脚爪,正好踩住了爬在最前边的人头。我在心里发笑,想人真的不如鸟儿活得自在呢!这组雕塑设想独特,刻画深奥,做工也很精巧,据说在维尔兰的指导下,三个石匠整整花了十四年时间才完成。 看完这许多雕像,我的思绪一直不能平静。据说维尔兰在打造这个公园时,有两个想法,一个是所有人物一律不穿服装,全为裸体。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只有裸体才能体现平等,一穿上衣服就分出高低了,这极不公平。另一个就是所有雕塑只表达形体状态,不刻一个文字。他说他不能把他的观点强加给后人,他要让参观者启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人生,体味世态。我于是对维尔兰的敬佩便又从雕塑美术本身上找到了新的境界。是的,维尔兰在构思这一巨大的人生旅途主题时,究竟想的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这些画面时,人们都在作何感想?是津津乐道于雕像身上裸露的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还是仔细欣赏着众多人物的绝妙神态?应该说这些都属正常,精美艺术的刻画确实叫人叹为观止。但我对着一组组雕刻,却有着不同的思考。我发现在那些人物的表情上,是那么泾渭分明:但凡是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抚的事时,人们是那样的愉悦开心;而凡是有人在做防碍他人、损害他人的事时,旁人便充分表露了愤怒忧伤的感情。正因为此,这些雕塑中,绝大多数都是展示人与人之间关爱和谐的一面,极少展现损人利己、你争我夺的一面。这应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更是作者的一种期盼,一种寄托。人,生老病死无可抗拒,人生在世,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本应和睦相处,互相帮扶,可人类却很少想到这些,总是争斗不断,互相残杀,巧取豪夺,自损环境,真真叫人不得其解。于是作者呼吁:爱吧,为爱而生,才是真正的幸福,丢弃爱,创造恨,是人生之痛、人生之耻啊! 这呼声不知有多少人听见?反正我是听见了,好像西方世界很多人也听见了。你看,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不就是原罪说吗?教义中把人视为生来有罪,要终生做好事赎罪,因此时时处处与人为善,珍惜每个爱的表示。而东方文化中,却把人视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把不良行为视为他人所有,以敌视的心态待人。走在街上,你若对陌生的西方女人微笑,她准会报以微笑,你夸她长得漂亮,她就会谢谢你。而若对东方女人如此,她一准会惊恐万分,甚或骂你流氓,叫你无地自容。所以在西方,人与人总是微笑、友好的;而在东方,不认识的人见面总像仇人似的,不敢看也不想去看别人,闲事莫管,无事早归。这只是可为事例的表象之一,深藏在骨子里面的是什么,就颇耐人寻味了。 公园的最后,还有一个“生命之环”,青铜雕塑,六个男女头脚相接,形成一个圆圈,活像个句号。我把它理解为人生的循环往复,生死相连。站在这个句号前,回首望去,人生之柱上的人是那样在痛苦地挣扎,众多的组雕群像似乎都在茫然地玩耍,不知死之将至矣!咳,人生就是一个循环,参透了也就自然心宽体轻了,何苦自寻烦恼,与自己过不去呢? 我问再往前是何所在?有两人遥指,再往前就是奥市的坟地了。果然,打眼一望,前头山洼处.墓碑林立,景象炯然。 我若有所思,不知这一路连接起来,究竟是必然还是巧合? 于是叹了口气,索性朝前快步走去!巴黎 早晨 巴黎的早晨真的很美。 人说巴黎是“动感之都”、 “浪漫之都”,可我觉得,巴黎之美,既美在动感和浪漫,更美在她的宁静。 清晨,当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塞纳河边的时候,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那一幢幢沉默着的经典建筑,此刻是如此瑰丽,如此壮观。晨曦披在她们身上,弹拨着那些由古老的石块和娟秀的铁艺组成的音符,在我的脑海里即刻奏响了悠扬的乐曲。 西方存有许多的古建筑,几乎走到哪里,都有几百上千年的痕迹供人感叹。然而当巴黎这样整个城市成规模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惊奇不已。据说这座城市的第一任市长奥斯曼,就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当年在西带岛上埋下第一块基石时,他就为这里的建筑规划了独特的风格,后来这种风格竟延续了几千年,使这块方圆几百公里的土地上,矗立起了气势恢宏的大规模楼群。假如你站在凯旋门上,周边数去,便有十二个路口,呈放射状伸向远方。每个路口
-
遍地的希普金
-
作者:
王炳根
来源:
海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侨乡
中学
风流
马来西亚
客家人
土楼
胡文虎
温泉
中原文化
永定
-
描述:
我将世世代代被人民喜爱, 因为我的诗唤起善良的情感。 在冷酷的时代,我歌颂自由, 并且为那些受苦难的人,呼吁同情。 这是普希金(一七九九~一八三七)逝世前一年,在著名的《纪念碑》中写下的诗句。他的自信成了现实,不仅是作品,现在,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圣彼得堡街头,随时可见普希金的雕像,仅博物馆便有多处,从中可见他的文学地位与影响,也现出他被人民喜爱的程度。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俄罗斯文学的始祖”,高尔基称之为 “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在一定的意义上显示了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之前,不能说没有文学,但十九世纪之后辉煌的俄罗斯文学,却是以他为起点为代表的,或者说是由他带动起来的,普希金成了俄罗斯文学之源。这与中国文学很不相同,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传统,能说是始于那一个作家、诗人?仅是与普希金同时代的曹雪芹,他当然也创造了一个文学的顶峰,但他之前并非“前无古人”,只要粗略上溯,便是一大串的名字:纳兰性德、汤显祖、吴承恩、李清照……一直到屈原、《诗经》等等,哪一个也不能说是文学之父。而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有谁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在普希金以前,我们曾经有过诗人,但不曾有过任何一个艺术家诗人;普希金是第一个俄国艺术家诗人。因此,甚至即使是他那些最初的、不成熟的、青年时代的作品……出版后都在俄国诗歌史中标志出一个崭新的时代。”别林斯基论断:俄国文学“从普希金开始”, “只有从普希金的时代起,俄国文学才开始产生了,因为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俄国生活的脉搏在搏跳着。这已经不是介绍俄国认识欧洲,而是介绍欧洲认识俄国了。”正是普希金开拓了俄国文学的新世纪,为此后一个世纪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以及后来的苏联文学直至今天的俄罗斯文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文学道路。 “开拓者”和“奠基人”, “俄罗斯文学之父”,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颂词,我从伫立于阿尔巴特街、俄罗斯博物馆前等处的塑像中,感受到俄罗斯这位精神之父的现代、优雅、潇洒、富有激情,所以,他的后代喜爱与亲近这样的精神之父,不难理解。 位于圣彼得堡马卡罗夫岸边的“普希金之家”,充分地显示出诗人“文学之父”的至尊地位。这里原是一座海关大楼,一九O五年由H.A.科特利亚列夫斯基院士和B.JI,奠扎列夫斯基通讯院士创议建立普希金纪念馆,用于收藏普希金各种史料,由于普希金的地位与影响,便将这种收藏扩展到了同时代的作家,成了俄国文学的研究机构。一九一八年“普希金之家”划归苏联科学院领导、一九三O年正式成为苏联科学院俄国文学研究所。现在这里既是普希金的博物馆,也是俄国许多作家的博物馆,既是普希金的研究中心,也是俄国文学的研究机构。 当我们来到“普希金之家”的门前时,这里却是静悄悄的,原来遇上了闭馆日,但由于俄罗斯作家协会奥列格·巴维金先生事先联系,今天为接待中国冰心文学馆代表团而专门开放。讲解员将我们引到二楼展示厅,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普希金,同时还有果戈里(一八O九~一八五二)、莱蒙托夫(一八一四~一八四一)、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列夫·托尔斯泰(一八二八~一九-0)契诃夫(一八六O~一九O四)等作家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照片、油画、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等等,每一位作家一个陈列单元,由各种珍贵文物组成一个小小的作家博物馆,相当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作家文库,但又比文库舒展、大气、丰富,整个二楼的近千立方米的大厅,蜿蜒地陈列开去,犹如俄罗斯文学的长河。讲解员说,因为普希金之家的号召力,这里虽然不是每一个大师独立的博物馆,但收藏的文物却是最丰富的,有的超出了一些独立作家的博物馆,甚至作家最珍贵的文物,也都收藏、陈列在这里。像“托尔斯泰服”、《猎人笔记>的初版本、契诃夫的签名照等等,从这些珍贵的散发出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上,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的生活情形与创造的激情。 “普希金之家”还收藏着苏联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资料、文物,包括萧洛霍夫、艾特玛托夫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及参观。 圣彼得堡郊外的皇村,则是普希金这颗诗歌太阳的升起地。这里原本是沙皇时代皇族们夏天居住的地方,有豪华的宫殿、浪漫的沙场与茂密的树林,但作为这处名胜的皇冠,则是叶卡琳娜二世为子孙建造的贵族学校,普希金则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七年,普希金在此上学,这个美丽的皇家村落,它的气息与氛围、阳光与雨露,哺育了这位不凡的俄罗斯之子,上学期间,便写了一百多首的诗歌,《回忆皇村》使得十五岁的普希金一举成名。现在,凡是普希金生活与学习过的地方,都作为俄罗斯的国家文物保护区,包括贵族学校、居住的房舍等,在皇村,最集中体现了普希金的成长,这里也称作普希金城。普希金的塑像在皇村为坐姿,青年学子的普希金,披着风衣,托腮沉思,似乎在迷茫地发问: “这不是皇村花园——/美丽的北国天堂?”(《回忆皇村》)。 普希金虽为贵族出身,但他向往自由,憎恨专制与黑暗。也是在皇村的时候,年少的普希金,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期间,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和“阿尔扎玛斯社”,创作《自由颂》(一八一七)、《致恰达耶夫》(一八一八)、《乡村》(一八一九)、《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一八二O)等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的政治抒情诗。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一八-0年将他派到俄国偏远的南部任职(实际上是一次流放)。但普希金不但没有屈服,而且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甚至参加了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短剑》(一八二一)、《囚徒》(一八二二)、《致大海》(一八二四)等名篇,以及一组“南方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同时,也完全展示了普希金的独特风格。普希金的南方流放,始终处于监视之中,一八二四年当局截获普希金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他再度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进行软禁。这里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幽禁中的普希金,虽然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却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从中学习人民的语言,这些有益的养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幽禁的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并在一张小桌子上,开始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的创作。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为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普希金矢志不渝,写下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歌颂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一八三O年秋天,是普希金丰收的季节,他在波尔金诺的三个月,一口气完成了四年前开始创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创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还有《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小说、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一八三一年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三十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普希金为捍卫自己的荣誉与尊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谢世。 这几乎是普希金短暂的三十八岁的一生,但在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中,却有极其丰富的展示。面临着莫依卡河的上下二层巨大的展厅,以编年体与专题并列的方式,陈列与展出普希金的时代、生活与文学成就,仅仅是讲解员为我们所作的重点讲解,便长达一个小时。由于我们是外国人,讲解员还特地允许我们参观了普希金使用过的实物与收藏的珍藏室,感受了一下贵族生活的精致与优雅。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寒风凛冽,在涅夫斯基大道与莫依卡河的交汇处的一家咖啡馆里,普希金喝下人生最后一杯温暖的咖啡,坐上雪橇,在证人丹扎斯的陪同下,来到圣彼得堡郊外的黑溪,他的决斗对手法国人丹特士也在证人的陪同下到来。他们决斗的隔离仅为十步之遥,丹特士抢先开枪,击中了普希金的腹部,立时血流不止,就在丹特士欲离开之际,被普希金叫住,他说他还有力气还他一枪,但由于身负重伤,无法准确瞄准,普希金只是击中对手的右肩。倒在血泊中的普希金,被抬上雪橇,回到他最后居住过四个月的莫依卡河堤岸十二号公寓。 这里现在就是普希金故居博物馆,最先出现在你面前的便是两把决斗时的勃朗宁手枪,讲解员说,虽然它并不是决斗时普希金使用过的枪,但决斗的枪便是这样的,你似乎立时便感觉到从那枪膛里射出的子弹,一颗无情地击中了伟大的诗人,一颗却与法国小人擦肩而过,诗人年轻的生命便永远凝固在血泊中,两支枪写下了那么一场悲剧。在楼梯口,讲解员留住了我们的脚步,说,负伤后的普希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