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鱼跃高门化为龙
作者: 董玉文   来源: 天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陶瓷   绿釉   制作技艺   梅兰竹菊   铜官陶瓷   褐彩   爆响   釉下彩   铜官窑  
描述: 由非艺术上升到艺术,往往只要一线之距。逆流而上的纷纷芸芸的鲤鱼,挺起了背脊对抗自身重力,却纷纷撞昏在石门之上。只有一条,也曾经一次次撞昏、掉落,躺在河底顺流而下,却又在下游复苏,折回身来再一次奋进。在与河水搏斗的过程中,它逐渐瘦削、强壮,像刀一般锋利、坚硬。在石门之下,它俯伏于河底、积蓄了力量,摇摆着身体上升,像一把弯曲的软刀;待到仰浮于河面之上,尾巴一挺,“啪!”水面爆响,仿佛挟裹着一团硝烟,这鱼的嘴巴已闪电般吸附于石门最高处,身体一震,翻了过去。还未来得及掉落,这鱼
东湖流韵
作者: 秋子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则徐   古典园林   受奇耻大辱   湖流   下足迹   梅兰竹菊   北方明珠   东坡   人文内涵   余秋雨  
描述: 凤翔东湖,是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一处古典园林佳境,作为陕西十大风景名胜游览区之一,历来被誉为“北方明珠”。东湖之所以有名,实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关。当然还有人类共识的那些原因:玲珑秀丽之美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东湖,虽不及洞庭、鄱阳之大,稍逊西、太二湖之秀,又少九寨沟五色之奇,但它却以自己那独有的媚韵风姿展示出可爱得让人心跳的旖旎娇容,并且柔柔婉婉地诉说着它那一连串的轶事趣闻。由于东湖与西湖南北相望,又皆因苏东坡而名,所以人们一直将它们称之为“姊妹湖”。东湖原名饮凤池,传说周文王时就曾有凤凰飞鸣过此并饮池水,故名。宋仁宗嘉七年(1062年,即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第二年),苏东坡率民数千,相度地形,挖掘疏浚,引来城西北角的凤凰泉水注入,并植柳种莲,修桥造亭,改饮凤池为东湖。东湖分内、外二湖,共占地约14公顷。湖形随城墙蜿蜒,柳荫夹道,碧水映天。人常说凤翔有三宝: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指手很巧,凤翔的手编麦秸杆草帽等手工艺品驰名全国,远销海外)。其中当年造湖所植的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北宋古柳便是第一宝。湖中亭、台、楼、轩林立,桥、径、洲、堂毗连,步移景异,舟动水漾,令游客时时惬意倍添,处处诗心撩起,生出诸多感叹。...
漫话古今题扇诗
作者: 高庆祥   来源: 中州统战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仙人笔   现代化产品   上海昆剧团   《霸王别姬》   艺术大师   梅兰芳   冯玉祥   宫廷女诗   《西游记》作者   张恨水  
描述: 漫话古今题扇诗夏日来临,人们要解热取凉,虽有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化产品,但清秀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扇子仍不失为人们夏日贴身之物。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更有古今不少名人喜欢在扇上题诗,以表其情,以志其趣东汉时,宫廷女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她托词于纨扇,...
汪野亭研究
作者: 黄念然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珠山八友   青绿山水   汪野亭   横向研究   花鸟虫鱼   梅兰   刘雨岑   审美旨趣   浅绛   艺术形式  
描述: 艺术形式加以弘扬和发展。"珠山八友"用粉彩颜料表现国画意境,无论是青绿山水、雪后山景、花鸟虫鱼、松竹梅兰、人物仕女,无不生动灵秀。在具体的创作中,则各有所长。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集中横向研究汪
京剧申遗着力正当时
作者: 孙曦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地位   京剧艺术   表演体系   梅兰芳   外国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价值  
描述: 经常有人疑惑京剧没有面临生存危机,状态其实还不错,为什么要申遗?"京剧申遗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与西方不同,作为东方文化,中国书法、绘画讲究写意,而京剧作为‘国粹’秉承了中国5000年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雕塑、杂技、武术、绘画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虽然仅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作为艺术经典的文化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研究京剧几十年的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如是说。
梅兰芳入党
作者: 顾苏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房   梅兰芳   油画   入党  
描述: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他那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
清极不知寒 文徵明的墨梅艺术
作者: 潘文协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补之   梅花喜神谱   竹石   墨梅   停云馆   梅兰竹菊   文徵明   没骨   水墨写意   逸气  
描述: 宋代以后,格物之学兴起,影响了花卉画的全面兴盛。花卉画的主流为皇家画院画家,以工笔写生为应物赋彩之能事。而同时,自苏东坡等提倡文人画以来,文人画家往往喜写枯木竹石与梅兰竹菊,其以水墨写意而寄托胸中
刘开渠与梅兰芳塑像——悼念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
作者: 陆镇余   来源: 群言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   城市雕塑规划   表演艺术   塑像   刘开渠   艺术大师   蔡元培   梅兰芳   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  
描述: 6月26日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噩耗: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溘然长逝。太意外了!几天前,还听到他参加中国美术馆三十华诞庆典活动的消息,俶尔数日,竟作千古!我感到震惊、感到惘然,心里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一颗明星陨落,一个充满美好憧憬的计划也骤然破灭了。
从塑像谈到做人
作者: 张充仁   来源: 中国天主教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相伯   塑像   老人   蔡元培   梅兰芳   文化界   宋庆龄   雕塑家   仪式   比利时  
描述: 岁时,我刚从比利时获得雕塑家证书,婉言谢绝了比国政府要我入籍留国的美意,返回上海。相伯老人联同文化界蔡元培、汪亚尘、梅兰芳,还有比大使纪佑穆(Jules Guill-
红楼盼生五彩梦:“红楼梦”戏剧改编刍议
作者: 刘之源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编   文学名著   红楼梦   戏剧冲突   宝玉   梅兰芳   越剧   黛玉   剧作家   传奇  
描述: 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剧层出不穷。据笔者不完全了解,在清朝,就有如下剧本问世:红豆村樵的《红楼梦传奇》、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万玉卿的《醒石缘传奇》、吴兰徵的《绛蘅秋传奇》、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