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柳】搜索到相关结果 371 条
-
圆光
-
作者:
木心
来源:
中文自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阅读鉴赏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柳鸣九
法国
散文
语文
背景知识
-
描述:
"何所思?""人间事,家中事。"无论东方西方,美术中显形的神主、圣徒、高僧,头上必有圆光。东方的绘画雕塑,注重正面造型,圆光的安置总能妥帖,从而愈演愈繁,层出不穷的所谓法轮宝相,华丽无比。西方则不然,简单一圈或一片,从不考虑装饰,就整体而言,倒也纯净悦目;无奈事情发
-
兰布拉大街
-
作者:
杨桢
来源:
中文自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阅读鉴赏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柳鸣九
法国
散文
语文
背景知识
-
描述:
我们来到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这里,各路流浪艺人云集,进行着各种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这些流浪艺人真可谓是玩出百般花样,使尽各种心思,瞧那拉手风琴的艺人旁囤着大大小小、胖胖瘦
-
浅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原因及色彩风格特征
-
作者:
李亚旻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杨柳青木版年画
年画艺术
风格
-
描述: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富于民间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绘艺术珍品,与中国传统的过年密切相关。
-
雨过天晴(油画)
-
作者:
王大同
来源:
秘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阅读
常务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
姑娘
罗工柳
60年代
油画
作品欣赏
-
描述:
雨过天晴(油画)
-
《冯骥才画集》问世
-
作者:
湘君
来源:
民主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冯骥才
绘画风格
传统技法
艺术生涯
合作出版
绘画实践
美术理论
专业美术
杨柳青画社
-
描述:
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冯骥才画集》已于1990年10月出版。这本《画集》共收集冯骥才近期创作的中国画99幅,系由天津杨柳青画社、现代出版社和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也是台湾与大陆首次合作
-
王妍丁油画作品选登
-
作者:
王妍丁
来源:
民主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冯骥才
绘画风格
传统技法
艺术生涯
合作出版
绘画实践
美术理论
专业美术
杨柳青画社
-
描述:
王妍丁油画作品选登
-
当我们谈论手工茶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拉坯,不是人鬼情未了
-
作者:
涂睿明
来源:
齐鲁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料
柳宗悦
豇豆红
翠青釉
泥料
祭红
拉坯
画坯
蓝釉
指弹
-
描述:
拉坯是陶瓷手工成形的第一步,是泥土走向精美陶瓷的开始。电影《人鬼情未了》里女主人公做陶艺,展现的就是手工拉坯。电影里拉坯的过程显得非常优雅,结合浪漫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没有生命湿润的泥团,在双手的抚摸下,温柔乖巧,顺从地随着双手一边旋转,一边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最后形成具灵性的器物,有了生命。不过对匠人而言,拉坯却是个辛苦的手艺。不但要求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非同一般的体力和力量。古时候拉坯
-
比喻的变化初探
-
作者:
肖庚远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乌鸦
雪花
柳絮
延安
喻词
比喻
本体
偏正词组
变式
西施
-
描述: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
柳绿河欢又一春
-
作者:
沧江鱼
来源:
湖北档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沧江鱼
《柳绿河欢又一春》
散文
中国
当代
-
描述:
阳光刚解开冬眠的扣子,河堤上的柳枝便撒开娇嫩的长发,一如出浴的少女,清新靓丽,焕然一新。日益绚烂的阳光,羞愧了残冰,提炼出最后一滴水珠,把寒冬结为五彩的云霞。风携带着温暖的嫁衣翩翩而至,把怡人的气流出嫁给温柔的问候,悄然送上。燕子飞来又飞去,绚烂的花朵揭露了老农的心事。微笑
-
闻一多的几件轶事
-
作者:
晓明
来源:
湖北档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沧江鱼
《柳绿河欢又一春》
散文
中国
当代
-
描述: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忆菊》这是闻一多先生早年在美国留学时写下的歌唱祖国的美丽诗句;从这五彩缤纷的文字中我们不难体验到扑面而来的那种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确,闻一多先生的一生,集"诗人、学者、战士"这三种气质于一身,而爱国主义作为一根主线,则贯穿始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
<
1
2
3
...
7
8
9
...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