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明】搜索到相关结果 1984 条
-
“源饮”绿色共生公共饮水设施设计
-
作者:
蔡蓉蓉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据显示
共生
产品造型设计
饮水
设施设计
节能环保
实时监控
设计说明
-
描述:
设计说明作为公共直饮机,其主要功能是饮水,超滤技术加紫外线杀菌,实时监控水质并将具体数据显示在界面,让用户更加安心;其次是废水供给植物突出"绿色共生"节能环保、美化环境;与座位区一体化产品造型设计
-
浅谈《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作用
-
作者:
喻赛兰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
桥梁
构图
视觉层次感
《清明上河图》
虹桥
-
描述:
《清明上河图》,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
-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
作者:
李晓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销
景德镇
演变特点
北宋时期
清代中期
原因
明清
明代中晚期
-
描述:
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从北宋时期开始它的瓷器制造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千年来当地的瓷业不断发展壮大,延续至今。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在大规模海外瓷器贸易的推动下,景德镇的瓷业更是迅速发展,瓷器的品种、质量和
-
《蜕变》
-
作者:
田野
来源:
明日风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销
景德镇
演变特点
北宋时期
清代中期
原因
明清
明代中晚期
-
描述:
作品名称:蜕变。作品运用贴片的形式,经过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以“鸟”的造型去塑造蜕变之后,获得新生的理念。蜕下去的并非是丑陋的,只是没有发现获得新生后的希冀。
-
明代茶果银的形成与演变
-
作者:
蔡定益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果银
宦官
明代
-
描述:
明代的茶果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有礼仪、贿赂和赋税三种性质。茶果在人际交往和祭祀神灵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用银钱代替实际的茶果,于是产生了礼仪性质的茶果银。明朝制度虽然禁止征收茶果银,但贿赂
-
浅析陶瓷纹样与服饰纹样的关联性
-
作者:
陆军
李连波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凤首扁壶
低级阶段
装饰纹样
人格精神
着手分析
人类审美
现代文明社会
国颂
龙凤纹
文化象征
-
描述:
。一、纹样的起源人类的物质文明,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发展的。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审美标准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变化。无论是早期的原始社会,还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被赋予了人格精神和文化象征的纹样,成为表达社会
-
釉里红与陶瓷装饰的探讨
-
作者:
于长征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景德镇
透明釉
还原气氛
元代
釉里红
铜离子
青花
还原焰
着色剂
-
描述:
提起釉里红景德镇大多数人会想起元代的釉里红。元代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铜元素在高温下极不稳定,在高温还原焰中铜离子很容易
-
漫谈青花分水
-
作者:
朱栋良
朱琳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艺术工作
青花分水
陶瓷
景德镇
透明釉
烧成
釉下彩
工艺
着色剂
-
描述:
青花瓷为中国最著名的陶瓷釉下彩品种,它以钴料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后,再抹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而“分水”作为采用最为普遍的青花绘制工艺之一,发端于元代,于明成化中期得到发展
-
乐平古戏台与明清乡村“族群”意识研究
-
作者:
刘莞芸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戏台
明清
族群意识
-
描述:
景德镇乐平市,拥有约412座古戏台,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古戏台建筑拥有精湛工艺和华丽的装饰美感,但完整保存至今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明清时期乐平的宗族多,势力大,宗法观念强。本文分析乐平古戏台
-
元代高足杯功用考
-
作者:
惠楠睎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观
盖罐
湖北钟祥
刘新园
景德镇窑
高足碗
宗教文化
子朱
明仁宗
朝鲜人
-
描述:
中具有很高地位的供器,地位极高的佛教教徒才能享用这种特殊器具,其他人则禁止使用,与宗教文化具有特殊联系;2001年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该墓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