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当代公共艺术及景观雕塑管窥
作者: 黄丹麾   代公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像文化   当代雕塑   雕塑作品   传播模式   景观雕塑   媒介文化   现代绘画   文化传播方式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描述: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变革、现代绘画和现代艺术的革命、摄影术的出现、现代传媒从技术到创意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从电影、电视、数码、网络到商业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媒介文化与传播方式的转捩必然对雕塑艺术产生震荡式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播模式密不可分。文化传播方式制约着雕塑的社会影响力,对雕塑作品、雕塑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雕塑家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 静香   孙婷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像文化   当代雕塑   雕塑作品   传播模式   景观雕塑   媒介文化   现代绘画   文化传播方式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描述: 静香:您曾经写过《应该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的文章,可否就此谈谈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区别? 朱尚熹:先从城市雕塑谈起吧,“城市雕塑”的概念是我们中国人提出来的,是以刘开渠为首的雕塑前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在他们的倡议和推动之下,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后来更名为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
第十六届中国雕塑论坛征稿通知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征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影响   中国   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职能   雕塑艺术  
描述: 从传播的视角来审视雕塑艺术,我们会认识到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雕塑艺术其社会职能是不同的。由于职能的不同,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也便不同。近现代,特别是波普以后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导致了艺术观念的变化加之技术的进步又导致了表现媒材的变化,如数码时代的非物质化形态便显示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
李超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征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影响   中国   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职能   雕塑艺术  
描述: 《Fix You电制》越南花梨40×30×5cm伤疤有两种,一种与生俱来,另一种后天造就。好的木头细腻,坚强,恒性,宽大。差的木头松散,歪曲,脆弱,狭小。不论好坏,和人一样,它们把往日受过的伤害都记录在心里,但外表平滑如故。和人一样,伤疤不能被抹去,只能被修复。创可贴和胶布是伤口临时的家。 我,木头,伤疤,修复,构成了这些作品。伤疤并不美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记得那些大大小小的损伤,无论是皮上的,还是心里的。美丽的是这世界上那些修补伤疤的人和事。
陆乐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征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影响   中国   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职能   雕塑艺术  
描述: 《诗人徐志摩》樟木80×20×20cm作品以最简手法,在原木上用电锯寥寥几刀意化了诗人徐志摩浪漫潇洒的气质。
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征稿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征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影响   中国   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职能   雕塑艺术  
描述: 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征稿
征稿公告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征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影响   中国   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职能   雕塑艺术  
描述: 征稿公告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