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38 条
-
微派木雕,在上海世博会闪光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汪惠友父子仿制的木雕六合塔,遵依原结构不变,按1:33的比例,将庞大的59.89米高塔缩制成1.82米高的木塔。尽管不到两米,但在眼前仍显宏伟之态。那塔基、阶梯、墙壁、回廊、小室,那斗拱、藻井、瓦楞
-
梅雨时间话荼俗
-
作者:
郑毅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郑毅 “闲梦江南梅熟四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限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竟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 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薰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黄梅雨,是初夏时节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连阴雨天气,雨期比较长;因为时值梅子黄熟,故称为黄梅雨或梅雨。又因其时温度比较高,湿度大,衣物等用品容易发霉,所以也称霉雨。 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写道:“梅雨水,味甘性平。芒种后逢壬为人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须淬入火炭解毒。此水入酱易熟,沾衣易烂,人受其气生病,物受其气生霉。忌用造酒醋。浣垢如灰汁,入梅时煎汤洗衣霉,其斑乃脱”。 黄梅雨时节大都在常年公历六月中旬入梅(梅雨开始),七月上旬出梅(梅雨结束),连续约二十天左右;各年雨量有多有少,所以又有干黄梅和湿黄梅的说法。 虽然黄梅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诸多的影响,但适时适量的梅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十分有利;况且,黄梅雨因其“时雨甘,泼煮茶,美而有益—而受到众多茶人的推崇并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 明人卢之颐出生于中医世家,其中医名著《本草乘雅半偈》十二卷,卷七为《茗普》;《茗谱>是一部极有新意的荣著,书中不仅按类别摘录了自唐代陆羽《茶经》至明代数十茶书以及其他文献中有关茶事的内容,而且卢之颐对每一类茶事现象都有自己的精辟评语和诠释,凸显出一位中医学大家独特的学术视野和见解。《茗谱》是摘录数十种茶书,再加上作者评语而编成的一部茶书,它共分为十六篇,第一编为《溯源》,是追述茶之生长和生产之原本。而第六篇名为《品泉》,是告诉人们如何选用优质的泉水烹茶;其中引录其父卢复《芷园日记》关于品水尝之文,不仅是难得一见,而且从文中可以得知,其父也是一位知茶、懂茶、嗜茶的人。 “壬寅腊八,过南屏,僧碧婆煮茶,不拘老嫩,皆可人口。又不在茶具,虽饭镬中,亦称其旨。时与之游,隧成茶癖。每令长须远汲虎跑泉,葛仙翁井,或索友人携来惠山泉水,以茶之妙,在水发也。每值梅雨,拖布承接,或荷叶,或磁盘,或以锡作板溜,积瓮中,试烹都有雾气,远不及泉水之清且苦也。一日偶取所蓄梅雨,见于鸟虫数十百,跳跃碗内,遂弃之,拟倾未果。 月余后,好水吃尽,奴子误取前水就烹,色味俱全,气香特盛,乃知天水都好,但未可就用,须置器日久,其色变虫去,色香味始妙。不似山泉,但可留数日久,即味变也。此后不远役,奴子亦不颛梅雨,唯待久雨时,向急溜中,大缸承贮。月余后,另移瓮内,百日始佳,半年更妙。四时皆用此法,春雨味更鲜厚,雪色尤为洁白,居卤斥之地,闰闽之东,日日天泉作贡,不但自受用,亦不但供宾客,并及其孥,真无量快活也”。 除了引录诸茶文献外,卢之颐还在每一编中,加上自己的评语;如在第六编《品泉》评日:得泉寻茗,如选俦觅偶,事主相夫,两家仔细,万一失所,此身已矣! 卢复认为:“以茶之妙,在水发也”,而卢之颐不仅是继承了这种观点,而且是别出心裁地予以发扬,认为茶水相配如男女婚配一样重要。 古时大气不受污染,雨雪便是自然界中的“纯净水”,被看作烹茶的好水,大文豪苏东坡曾赞道:“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当然“雪花雨脚”也是双关语,亦指茶色。 而如何收集雨水?古人也有讲究。 明文震亨《长物志》这样介绍:“承水用布,于中庭受之,不可用檐溜。”认为“潦檐水”不可取,要用布来承接雨水。 许次抒在《茶疏》中说:“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无名氏的《茗芨》称:“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周高起则在《茶录》中云:“梅雨天地化育万物,最所宜留”。 罗廪在《茶解》中则说:“梅雨须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并人大瓮,投伏龙肝两许,包藏月余汲用,至益人,伏龙肝,灶心中干土也”。 对这种说法抑或经验,古时的许多嗜茶者都予以赞同或亲自尝试。 而陆廷灿的《续茶经》中也有记载:“煮茗须甘泉,次梅水。梅水如膏,万物赖有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以澄之。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又说“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一交夏至,便迥别矣。试之良验”。 但是,《茶录》的作者张源在称赞梅雨水的同时,对贮水也有了新的说法:“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贮水须置庭中,履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长存”。 另外,《本草纲目》和《食物本草》也都介绍说:“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宿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梅雨水可外洗癣、疥疮,又能消除瘢痕”。 总之,“四五月梅欲黄,落雨谓之梅雨。久贮澄彻,烹茶甘鲜”的记载,在古人的诗文中可谓是不胜枚举。如屠龙的《茶说》,张谦德的《茶经》.田艺衡的《煮泉小品》,程百二的《品茶录补》,陈鉴的《虎丘茶经注补》以及熊明遇的《罗界茶记》等等。 “黄梅时节雨丝丝,茶试旗枪蟹眼迟。闲凭荠浮阁上望,三张画景四君诗”。这是江南人王呜昭的一首竹枝词,作者记叙了用黄梅雨水煮茶时的情景。他还在自注中说道,俗以黄梅时受雨水煎茶,有藏水至数年者。 而“茶痴”汪士慎就是有此嗜好者之一,他不仅喜爱用黄梅雨水烹茶,也喜爱集水藏水。汪士慎在《暑中酬周石门惠龙井茶》诗中写道:“火云蔽庭树,清气早离境。徒倚坐复卧,炎感无术屏。安得踏层冰,使我毛骨冷。新安有佳客,驿路过龙井。贻我雨前焙,封题极精整。急取黄梅雨,瓦铛亲灌引,烹来满碗香,瑟瑟泛云影。一叶张如旗,一叶纤如颖。初尝舌本甘,再啜心神静,香气散清斋,烦襟豁然醒”。炎夏酷暑中的“茶痴”在坐卧不安时,接到故乡友人赠送的龙井茶,急忙取来黄梅雨水亲自烹煮,饮后心神宁静,满室飘香,不亦乐乎,不亦悦乎……想来,汪士慎不仅是收、藏有黄梅雨水,而且是藏有很多黄梅雨水;同时也表明他是经常用梅雨水煮茶也善于用梅雨水煮茶;从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用黄梅雨水煮茶的香气、香味和品饮后的美好感觉。 清人丁敬的《论茶绝句》也叙述了用黄梅雨水泡荼的妙处,他在诗中说:“松柏深林缭绕冈, 茶生处蕴真香。天泉点就醍醐嫩,安用中泠水递忙”。又有诗日:“常年爱饮黄梅雨,垂死犹思紫梗茶。寄语香山老居士,别茶休向俗人夸”。 前一首诗说茶树生长在林茂的冈峦,茶的香气特别好,而煎茶之水应该用天泉(天泉指雪水、雨水),这样,泡出来的茶味也特别香醇。如是,又何必用“中泠水”呢?后一首诗则明确地表白自己“常年爱饮黄梅雨”烹煮的茶。 对茶俗和茶礼有详尽记录和描述的《红楼梦》,也有关于梅雨烹茶的记载。一日,贾母来到庵堂对修行的妙玉说,“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着一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的小茶盘,内放一只五彩小茶盅,奉给贾母。贾母问:“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用的雨水,当是梅雨时节收贮的雨水。 清时,南京人不但用梅雨烹茶,还形成“雨集”,妙相庵雨集最为称著。 文献学家陈作霖在《可园备忘录》中曾记述:“五月雨集妙相庵,六月刘园观荷,七月飞霞阁看云,八月秦淮水榭玩月,皆具文社、会饮。”妙相庵于清初由僧默汝创建。而当年的妙相庵,却是“曲槛临风,空亭枕雨,疏花幽竹,用瑟有致”,“池塘竹树,颇饶野趣”。 于是,梅雨时节,文人墨客来此聚会,小尼娴熟地端上梅雨茶,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赏景,咏诗联句,泼墨挥毫,显得宁静安闲;而年复一年,竟相沿成俗。
-
评红雕漆《石壁溪水》圆地屏
-
作者:
张来喜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的造型和装饰就是充分运用这一结构模式的典型范本。 1、作品造型为不规则形态,上圆下方,上部为一正圆型的大盘,是工艺装饰的主体位置,是整幅作品灵魂之所在,下部为两边对称形红木镂空花版底座,以支撑
-
扬州红雕漆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
作者:
张来喜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进行传统技艺的挖掘、整理和生产工作。在剔红方面,请出了硕果仅存的梁国海等老艺人,一面恢复剔红的工艺制作,一面传徒授艺,使剔红工艺逐步兴盛起来。如果说梁国海等老艺人为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剔红工艺第一代匠师
-
得山水之灵气 集园林之大观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歙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纪实 汪政宣 2010新年伊始,“国家园林县城”、“安徽人居环境奖”两项桂冠荣幸地戴在名城歙县的头上,这是继2008年获得首批国家文明县城后,古城歙县再添两张靓丽名片。 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源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县城。歙县县城河多、桥多、山多,有着“山城、水城、桥城”之美誉。县城形成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城中有林,林中有城,园水相亲,生态景观”的园林风貌。 近几年来,歙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环境建设投入,以古城保护、滨江绿地景观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以歙县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绿地公园,以滨江为依托的滨江绿地景观,初步形成了“绿地系统纵横通透,环境质量优良舒适,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城市形象日益突出”的现代山水桥园林城市发展格局。目前,歙县城区绿地率达40.6%,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达25.6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这些年歙县政府共投入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780.56万元,绿化亮化建设突飞猛进,整个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日趋完善,目前县城拥有公交车64辆,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100%,全年大气优良率达100%,城市用水普及率98%,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燃气普及率92%,道路亮灯率98%,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70%以上;生态环境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徽州府衙和瓮城段的古城墙是古徽州府城市的象征。2005年以来,该县投资686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拆迁城墙外的民房,恢复修缮古城墙和瓮城,在原城墙断接处新建城台,在瓮城上修复城楼;在古城墙脚下建设以黄宾虹、陶行知、王茂荫、张曙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休闲公园一座,占地37000,衬托出古徽州府城墙的恢弘气势。 围绕县城山水资源,以防洪堤、滨江路为主线,以绿色为基调,清水为主题,实施滨江长廊建设工程,投资81 00万元建设了练江、丰乐河、扬子河、富资河12000米的防洪堤和滨江路;同时投资6640. 66万元沿滨江建设了紫阳公园、张曙音乐广场和全绿地古关公园,园内有绿化、水面、喷泉、小品、音乐阁、雕塑、旱桥等衬托点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同时配套建设亮化景观,使水堤路融为一体。 道路景观建设也是县城园林景观不能忽视的地方。以慈张线为主线,城区道路,园区道路为重点,精心设计,讲求风格,高起点、高标准、重造型、重色彩,将徽文化融入到绿化之中,投资29128.9万元,在建设道路的同时,在道路绿化中修建诸多园林小景,城区道路绿化面积445515平方米。 对于每家每户,歙县着力引导庭院盆景园林绿化建设。歙县有庭院绿化和盆景建设传统的习俗。县政府着力在单位、小区等规划管理上加以引导和控制,新建小区绿化率不低于35%,县直单位争创文明单位、园林单位,单位共挤出资金1522万元投入绿化建设,绿化面积达325800平方米。2007年全县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评选活动,命名了第一批21个园林式单位。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此外,歙县政府还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统一部署,协调推进。首先实施的是水源保护,对连江水体环境进行了整治。歙县第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20800万元。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对城区中的长青山、斗山、问政山、西干山、紫阳山的山体和生态植物环境进行整治,使古城融入在山水中,充分展现了古城风韵。
-
岳西青年志愿者传播爱心身体力行 等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生活·文明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藜蒿
栽培技术
单膜覆盖栽培
双膜覆盖栽培
抽槽采挖
-
描述:
。 今年3月30日,市文明办会同交通银行马鞍山分行在《马鞍山日报》刊登世博知识、市情知识、礼仪知识竞赛题,此项活动得到广大市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踊跃参与,活动开展中主办单位共收到1万余张有效
-
凯斯向美国“疯马”雕像捐赠凯斯CX240挖掘机
-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工程机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南达科他州
雕像
政府资助
挖掘机
雕塑家
非营利性
工程
-
描述:
美国南达科他州的“疯马”雕像是为纪念19世纪一位誓死不向欧洲殖民者割让一寸土地的印第安苏族酋长而修建,“疯马”是他的别名。1939年苏族酋长贝尔邀请著名雕塑家焦乌科夫斯基为“疯马”塑像。焦乌科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劈山雕像的宏大计划,这就是干1948年开工的“疯马”雕像,到目前为止雕像只完成了头部。“疯马”雕像整个工程拒绝政府资助,全部采用非营利性的民间集资方式。
-
网站&博客
-
作者:
暂无
来源:
数码摄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客
中国摄影家协会
塌方
瓦斯
矿工
煤尘
小煤窑
异国情调
挖掘
作品欣赏
-
描述:
胡力摄影作品欣赏http://new.cphoto.net/chinese/hij/huli/01.htm他们是小煤窑的矿工,一下井就要连续劳作九个小时以上,而且不吃不喝。他们在数百米深的地下不停的挖掘着,而陪伴他们的是瓦斯、塌方和和煤尘……他们涌出井口,仿
-
井点排水在砂基地区的应用
-
作者:
薛同喜
王淑丽
来源:
水利天地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潜水泵
土方开挖
砂基
无压非完整井
降低地下水位
排水方案
渗透系数
井点排水
基坑开挖
-
描述:
一、排水方案 (一)排水方案比较 富锦市双福排水站地处松花江干流右岸,据现场勘察,地质条件为砂土互层,透水性强,由于地基承载力较差,设计采用基础换砂,基坑开挖较深,采用基坑明排需开挖面积800
-
破冰
-
作者:
张加成
来源:
水利天地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破冰
身体平衡
工欲善其事
挖掘机
必先利其器
工程进度
面对危险
施工现场
水电站
冰块
-
描述:
地处祖国边陲的水电站工地,完全被白雪包裹着。山上的树木头顶白色的伞盖,肃然站立;库尔滨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山泉变成了一路冰清玉洁的雕塑。只有山脚下一所简陋板皮房内,冉冉升起一缕炊烟,通往工地的山路上绵延着一串长长的脚印……终于有一天,隆隆的炮声,轰鸣的马达,高亢的号子和欢声笑语声打破了寂静。伴随着剧烈的轰鸣,大地微微颤动,河谷谷底窜起一大团白色的烟雾,翻滚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冰块,在阳光的映照下,飞腾起来打在冰面上、雪地里、丛林中噼噼啪啪作响,随即整个空间弥漫了硝烟气味。这是1999年3月16日,黑龙江省水利二处四公司打响了的第一场战役──破冰战役。破冰队伍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进入施工现场。一条宽阔的河谷,被两面的高山夹在中间,前后没有遮拦。寒风在这里肆无忌弹,吹乱了头发,刺痛着脸庞,渗透进肌肤,摧残着所有生命的生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把各种机械车辆修整到了最佳状态,又自行制造了如冰锋等各种凿冰的工具,改修了部分机械,为了加快破冰速度,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工地中,道路上,饭桌前都是交流探讨的场所。经过几天努力,冰面不断下降,终于在靠近岸边的部分落出了水面,我们非常兴奋,年青人更是欢呼跳...
<
1
2
3
...
6
7
8
...
12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