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65 条
-
清式五彩龙金琢墨和玺彩画(本期中心插页说明)
-
作者:
杜恒昌
来源:
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园林
古代建筑
苏式彩画
历史传统
最高级
装饰艺术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本期
中心
-
描述:
彩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它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可分为若干种类,前几期《古建园林技术》中,已经提到,清式彩画常见的有和玺彩蓟、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最高级的一种,它装饰于宫殿建筑、皇家坛庙等建筑中。
-
江南明式彩画制作工序
-
作者:
陈薇
来源:
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格独特
制作工序
颜色
江南
艺术价值
明式彩画
金胶
沥粉
明代
线条
-
描述:
江南建筑彩画丰富多彩,流传至今且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首推明式彩画。所谓明式,是指那些明代所作,或后人在原作上重绘但留有原来风格的、甚至虽清代绘制但模仿明代风格和式样的彩画。江南明式彩画不仅风格独特
-
鸡尾酒发明专利之争
-
作者:
董业声
来源:
酿酒科技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明专利
美国人
花式品
公主
鸡尾酒
十九世纪
含酒精
产酒国家
老少皆宜
葡萄酒
-
描述:
鸡尾酒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现已风靡全球。鸡尾酒的花式品种多,色彩、口味各具特色,且所含酒精度低,男女老少皆宜。可谓五彩缤纷,香风四溢,使人垂涎欲滴,
-
联邦德国风情录
-
作者:
夏永芳
来源:
国际展望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情调
文化
灯笼
汉堡
五彩缤纷
西洋建筑
联邦德国
葡萄酒
中国式
十二生肖
-
描述:
圈中国式的花卉鸟兽、十二生肖灯笼高悬夜空,在西洋建筑群的衬托下,这些东方情调、古色古香的灯笼显得风格独具,大放异彩,吸引了大批汉堡市民。原来,这些彩灯是上海献给汉堡“文化周”和“中国月”的礼物。9时许
-
破坏与组合中的创造——《亚威农少女们》欣赏
-
作者:
田旭桐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兽派
绘画语言
生命活力
印象派
毕加索
西班牙
自然主义
作品
旧形式
油画
-
描述:
们》就立刻引来了见到过和只是听到传闻的人的反感。在不少人看来,这幅从四面八方释放生命活力、向陈规陋习、旧形式、旧绘画语言挑战的画,简直就是对本世纪崇高艺术的实践最大的背叛。难怪毕加索曾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道:“科莱特·威利对我说,在她的国家里,人们把迷惑人说成是搞毕加索那套玩艺儿。”
-
惠安采风
-
作者:
骆伟
安惠
来源:
小城镇建设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形式
惠安
采风
建筑材料
闽南
民居
浮雕
石雕
历史悠久
商业建筑
-
描述:
闽南一带,多为中原之后裔,其习俗仍保留着不少的古风遗韵。惠安负山阻海,东南地势舒衍,群习俭朴,善心易生。时多煦燠,故庐里稠聚,人尚仪节。惠安石雕历史悠久,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名扬四海;宋元以来名匠辈出,不朽之作难计其数。现已形成圆雕、浮雕、线雕、影雕四大类,数百个
-
独特的审美发现与创造-艺术风格简论
-
作者:
赵捷
来源: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创性
时代性
独特风格
艺术风格
作品风格
文学艺术
时代精神
民族风格
茉莉花
艺术样式
-
描述:
艺术风格也就是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格、气派,简言之也即艺术个性。重视风格也就是重视文学艺术家的独创性,正如大自然中开放着千姿万态的鲜花一样,有端庄稳重的百合、妖冶瑰丽的玫瑰、潇洒俊秀的荷花、清雅飘逸的水仙、妩媚矫妍的牡丹、清操如雪的梅花、小巧玲珑的茉莉花、典雅华丽的大丽花、幽洁雅致的兰草等,它们各以自己特有的风姿、颜色和香味,争艳斗奇,竞放光彩。据植物学家统计,单我国目前
-
古希腊裸体雕塑「三美」
-
作者:
丁凯隆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语言
从古至今
美学风格
论艺术
产品结构
艺术作品
动态美
美学标准
艺术形式
产品设计
-
描述:
古希腊裸体雕塑「三美」
-
人体雕塑琐谈
-
作者:
严祥钦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语言
从古至今
美学风格
论艺术
产品结构
艺术作品
动态美
美学标准
艺术形式
产品设计
-
描述:
人体雕塑琐谈
-
英国“新一代”雕塑家
-
作者:
朱迪思·希金斯
王洵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羽毛
形式主义
石膏
纽约
集合物
评论
艺术家
雕塑家
英国
作品
-
描述:
"我现在的创作必须从形式上来进行。除非你用形式主义本身的方法,否则不可能完全推翻它。”年轻的英国雕塑家爱立克·班布里奇(Eric Bainbridge)对自己的作品做了这样的评论。那是三个月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