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左翼】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反全球化中的政治左翼:综述与评价
-
作者:
李钟植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反全球化
政治价值观
左翼
-
描述:
在反全球化的力量构成中,左翼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极左、左、中左,甚至是具有左的倾向的绿色组织都一直积极地参与在反全球化的斗争中,行成了左翼政治的五彩光谱。实际上,这些左翼的反全球化动机和政治价值主张是不尽相同的。文章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左翼政治价值观,并作了简要评述。
-
大型城市雕塑赏析:江苏淮安市城市标志雕塑《南船北马》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反全球化
政治价值观
左翼
-
描述:
大型城市雕塑赏析:江苏淮安市城市标志雕塑《南船北马》
-
蓝旗下五彩缤纷的故事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军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反全球化
政治价值观
左翼
-
描述:
蓝旗下五彩缤纷的故事
-
都市叙事与意识形态
-
作者:
王宏图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张爱玲
刘呐鸥
新感觉派
欲望
都市叙事
左翼都市叙事
叙事文本
穆时英小说
日常生活
-
描述:
欲望化的都市叙事 在某种意义上,这堪称一个不小的奇迹:长久荒芜贫脊的土地上,丰茂肥美的青草刹那间蹦蹿出来,快速地扩展,疯狂地蔓延.人们一下被引入了一个光鲜、妩媚、撩人的天地:这里有温煦的暖风,灿烂的阳光,潺潺的溪流,五彩斑斓的果实,火热迷醉的触摸与亲吻.与先前被冰冷严苛的教条机械地涂抹成黑白两色...
-
“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及论文
-
作者:
李浩
来源:
上海鲁迅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上海交通大学
萧伯纳在上海
左翼文艺
鲁迅研究
中国鲁迅研究会
人文学院
鲁迅精神
上海鲁迅纪念馆
吴为山
-
描述:
2013年9月23—24日,"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15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出席会议。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前,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鲁迅铜像揭幕仪式。由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吴为山专门为上海鲁迅纪念馆创作的鲁迅铜像,不仅忠实地再现了鲁迅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审
-
上海:多伦路的前世今生
-
作者:
雨蔚
来源:
旅游时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张爱玲
明清家具
多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黄浦江
古代陶瓷
30年代
鲁迅与茅盾
-
描述:
一直以为老上海所特有的那种情调和韵味,早已随东去的黄浦江水一去而不复返了,特别是当我被南京路上如潮的人流拥向外滩,面对矗立在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塔时,那种沧海桑田更让我有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感觉。无奈,只能骑上自行车,在一条条纵横阡陌般的弄堂内穿梭着。外白渡桥下的涛声依旧,老城隍庙的九曲桥依然弯曲玲珑,孙科与蓝妮的玫瑰别墅神秘依然,郁达夫的尚贤坊拥挤凌乱如故,陈逸飞的“新天地”仍在刻意地营造着一份昨天再来的感觉,但最后也只能唤起我对老上海的一些零星的感触。难道“十里洋场”的上海,有石库门、老弄堂的上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有“白兰花,栀子花”的叫卖声的上海,真的像一头头被拆除的老虎灶一样,永远留在了历史和“老克勒”们的记忆中?
-
“陶俑特览”筹办始末
-
作者:
胡国强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老
保存着
深沉凝重
珍贵文物
左翼文化运动
陶俑
始末
郑振铎
图录
雕塑
-
描述:
语气深沉凝重,充满感激之情。说句老实话,在此前我对郑振铎先生了解的并不多,大概知道的只是他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
-
京派文人的左翼“风骨”——论20世纪30年代吴组缃创作的双重风格
-
作者:
张毅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组缃
杰姆逊
京派
左翼
政治无意识
-
描述:
在京派文化氛围中培养起来的吴组缃,具有京派文人气质。而一般把他视为左翼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精神的浸润下,吴组缃能以冷静、细致、圆润的工笔式刻画法熔融京派的才气与左翼的风骨与一炉,在更高的视界
-
聂耳复活了——看聂耳设计像的展出
-
作者:
瞿维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聂耳
无产阶级
设计
现实主义
复活
左翼文化运动
性格
展览会
城市雕塑
音乐
-
描述:
在最近举行的上海城市雕塑设计展览会上,张充仁同志设计的聂耳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座全身像。聂耳英姿勃勃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随着他两手有力的挥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骤然在我们心中响起,聂耳在我们面前又复活了。聂耳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开路先锋。
-
《红豆》的悲剧意识
-
作者:
王艳梅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模式
异曲同工
左翼文学
悲剧意识
延安文艺座谈会
《青春之歌》
革命历史小说
《红豆》
-
描述:
《红豆》继承了左翼文学的阶级性的部分特点,一方面,秉承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最终爱情为革命服务,爱情服务于革命的形势需要。除此之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得作家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外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