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心印”——一场以双个展形式进行的交流与对话
作者: 傅军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   交流   艺术家   共鸣   日本   对话  
描述: 心印——赵培生、保科丰巳双个展2016.11.04-2016.11.28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2015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异·同——日中现代艺术家作品展”上,中国艺术家赵培生与日本艺术家保科丰巳相遇相识。这次偶然的机缘,加上学术上的共鸣,促使这两位中日艺术家想要用
新图像的上下文——关于“混搭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的对话
作者: 鲁虹   孙振华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研究   深圳美术馆   当代油画   上下文关系   图像转向   混搭   对话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鲁虹(以下简称“鲁”):根据特定的学术定位.深圳美术馆自2002年以来接连策划了一系列当代油画展。它们分别是“观念的图像”、“图像的图像”、“嬉戏的图像”与“历史的图像”等展览。其实,策划这一系列有着上下文关系的展览,一方面是为清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线索: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出现于中国当代油画乃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图像转向”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学术研究。
肖恩·斯库利对话丁乙
作者: 徐可   王静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机构   博物馆   画家   艺术评论家   哲学家   艺术大师   库利   对话  
描述: 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是在世的最重要的抽象画家和国际艺术大师。他曾受邀在超过一百五十个世界顶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览,作品被永久收藏,并于1989年和1993年两次获得英国“特纳奖”提名。肖恩·斯库利被著名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评论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肖恩的五十年回顾展将于年底首次巡回至北京和上海两地,
关于“今日·本土展”——与韩峰、蔡广斌的对话
作者: 徐可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韩峰   艺术展览   水墨   中国   当代   油画   对话   本土  
描述: 徐可(以下简称徐):近两年来,中国艺术展览和市场被架上油画所充斥,水墨展览有些销声匿迹。2006年关于水墨的活动,只听说成都有个“都市新体验——当代水墨展”和三尚艺术8月即将开始的“水墨中国”系列活动,你们在6月也做了一个展览,以当代水墨为主题,但是展览的名字很让我感兴趣——“今日·本土”,并没有像其他展览一样突出它的媒材,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第一段]
闪烁生存——与葛震对话录
作者: 陈孝信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油画   对话  
描述: 关于架上油画 陈孝信(以下简称阵):如今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主要的兴趣已转移到了影像.装置。
传统、当代,我对两边都很迷恋:对话韩峰
作者: ArtChina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制造》   迷恋   韩峰   “中国制造”   当代   传统中国画   工业制品   对话  
描述: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我们之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你2005年前后开始的《中国制造》系列,那是用绢本工笔小品的形式来为“中国制造”的日常生活中的工业制品所做的“写真”,既有着传统中国画的某种形式因子,也有着对现代商业文明与都市社会的思考。在后来的《美好时光》系列中,这种对当下的都市生活的关注从“物”转移到了“人”,至少是“人偶”,这种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传统、当代,我对两边都很迷恋
作者: ArtChina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制造》   迷恋   韩峰   “中国制造”   当代   传统中国画   工业制品   对话  
描述: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我们之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你2005年前后开始的《中国制造》系列,那是用绢本工笔小品的形式来为“中国制造”的日常生活中的工业制品所做的“写真”,既有着传统中国回的某种形式因子,也有着对现代商业文明与都市社会的思考。在后来的《美好时光》系列中,这种对当下的都市生活的关注从“物”转移到了“人”,至少是“人偶”,这种转变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韩峰(以下简称“韩”):《中国制造》表面上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产品,但实质上我担心的是整个社会创造力的丧失。
对话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马可·丹尼尔
作者: 马可·丹尼尔   卢迎华   苏伟   王婧图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丹尼尔   马可   策展人   社会意义   双年展   雕塑   对话   深圳  
描述: “社会雕塑”是著名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强调艺术的社会意义,旨在通过艺术对人类社会进行拯体性的塑造。事宴上,自2012年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不再圃于雕塑的传统语言、媒介乃至物质形式以来,深圳雕塑双年展向更具文验性的观念艺术敞开大门,关注艺术实践与知识生产的关系,不仅从美学,更热衷于从社会学层面对其进行考量。
书写与塑造:与周春芽的对话(节选)
作者: 漆澜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节选   工作室   2007年   书写   对话  
描述: 漆澜(以下简称“漆”):记得你第一次认真做绿狗雕塑大概是2005年春天,我在你老蓝顶工作室里面看到你第一个泥塑稿,2005年、2006年你创作了一系列的青铜热着色的绿狗,2007年还尝试了做桃花——你在雕塑语言上已摸索了十年了。
当“社会艺术”遭遇文化
作者: 皮道坚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节选   工作室   2007年   书写   对话  
描述: “社会艺术”这一概念来自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约瑟夫博伊斯认为,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中人都是不自由的,只有艺术才能让生命变得可能,思维自由是艺术的起点,思想就是雕塑。显然,约瑟夫博伊斯所谓的“社会雕塑”意指:如何形成和塑造我们生活的世界,应该是艺术必须回答的问题。原弓近年来以其密集的当代艺术实践证明了他的当代艺术观不仅仅只在于文化的批判,而更在于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与塑造。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