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瓷中贵族,皇家御用珐琅彩
作者: 雨葭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办处   元青花   珐琅彩   如意馆   汝瓷   瓷胎   毫芒   秘玩   瓷器   康熙皇帝  
描述: 珐琅彩瓷堪称康、雍、乾三代帝王挚爱的“内廷秘玩”,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珐琅彩瓷启始于康熙末年,全盛于雍、乾两朝。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由此规定,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师依样画到瓷器上,最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
大雅斋瓷器与瓷器小样
作者: 郭兴宽   王光尧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办处   大小规格   官营手工业   花盆   如意馆   档案   内务府   工艺美术史   檀香木   瓷器  
描述: 中国古代手工业品的制作,从制度上可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供应宫廷的制品主要出自各种官办作坊。特别是元代以后,伴随着皇权的极化,御用物资的专用性更加凸显,在官营手工业系统中又分出一种专门生产御用品的作坊。明代在南北两京各分置内、外局负责织造,“内局以应上供,外局以备公用”,前者就是专门生产御用缎匹的作坊。表现到瓷器烧造上,御用作坊的出现则以宣德元年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为标志。清代一方面沿袭前朝旧制,设立专门的局院生产御用物资;另一方面改革原有的官匠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后,服务于皇家作坊的手工业者不再是非自由人,而变成了由官府出资雇佣的从业人员。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还设立内务府造办处,专司宫廷所需小宗器物的生产。其生产方式则是内府提供画样或模型,匠人照样生产,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手工艺品种。造办处各作的产品用料之精和做工之细,远非私营作坊所能企及,基本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制造能力和艺术水平,在工艺美术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雅斋瓷器就是出自晚清御窑厂的御用作坊产品,也是至今有档案、实物、小样可资对照的不多的瓷器名品之一。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开辟“宫廷造办”栏目,陆续推出部分极具特色的“鉴定标准物”。
清早期花鸟绘画艺术对雍正粉彩工艺的研究
作者: 吴建旺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陶瓷史   陶瓷装饰   玻璃白   如意馆   康熙五彩   釉上彩   康熙年间   粉彩瓷   雍正粉彩   统治阶层  
描述: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它的少数民族背景注定了它与之前的汉族统治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清廷入关以后由于文化差异,为了巩固政权,急需树立自己的统治者形象,加之当时政权不稳,盛行文字狱,一些艺术家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艺术方式受到了限制,而花鸟题材不仅能够满足艺术家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以及艺术创作,也能够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统治初期,因为受到连年战争和经济萧条的影响,社会发展动荡,直至康熙年间才有所好转,社会发展的稳定,经济条件的复苏,国家统治阶层的提倡为花鸟画的发
慈禧油画像溯源
作者: 李功发   来源: 传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材料   透视原理   外务部大臣   如意馆   绘画工具   梳妆打扮   康熙朝   光绪二十九年   顶戴   康格  
描述: 中国画历史悠久,肖像画亦早已有之。清代康熙朝开始,来华的西洋传教士中的一些画师,曾经长期被供奉于清廷如意馆,他们带来的是西洋画即油画的技法,但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改用中国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作画。
《乾隆射箭油画挂屏》述考
作者: 杨伯达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郎世宁   挂屏   射箭   如意馆   故宫博物院   养心殿   西洋   二十年   油画   乾隆皇帝  
描述: 《乾隆射箭油画挂屏》以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习武为题材绘成(图版一)。挂屏周缘饰紫檀木阳纹线边框(框纵105.3厘米,横224.1厘米;画心纵95厘米,横213.7厘米),其内部设木质骨架,由立骨十一根、横骨五根构成,共组合为若干个等面积小方格。骨架上裱多层浅黄色高丽纸,绘画者便直接在纸上作油画,不另敷画布。挂屏背面的中上部贴一黄纸签,其上墨书楷体:“如意洲双松书屋”七字。
故宫博物院藏《戏曲人物画》:《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节选
作者: 朱家溍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清代   戏剧   图册   如意馆   故宫博物院   三岔口   剧中人   戏曲人物画   画册  
描述: 故宫博物院所藏画册中,有两册绢本工笔设色《戏曲人物画》,共一百幅。纵四〇·一厘米、横二七·八厘米,原贮于寿康宫的紫檀大柜中。画的内容是四十四出戏,每出戏二幅,间或有一出戏占四幅至六幅的,只画剧中主要角色,每幅画一个角色。无作者名款和年月,每幅下角墨笔楷书剧中人名,二幅之中有一幅写剧名。
慈禧的油画像
作者: 汪莱茵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郎世宁   绘画材料   透视原理   王致诚   如意馆   绘画工具   光影效果   康熙朝   艾启蒙   西太后  
描述: 中国画历史悠久,肖像画亦早已有之,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不少帝王后妃的肖像画。清代康熙朝开始,来华的西洋传教士中的一些画师,曾经长期被供奉于清廷如意馆,例如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他们带来的是西洋画即油画的技法,但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改用中国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作画。他们讲究解剖结构和透视原理,强调明暗光影效果,通过扎实的素描工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