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多维】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书籍设计的视、听、触三维审美
-
作者:
张丽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感维度审美规律
书籍设计
多维审美
-
描述:
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三个审美维度,对书籍设计的审美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作为一门时空交错的艺术载体,书籍设计不仅仅是完成一部雕塑作品,还是对一种生命物质的构建。
-
多维观下的图形设计教学改革
-
作者:
罗丹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形设计
多维观
教学改革
-
描述:
图形设计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专业性基础课程,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学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和热议。设计创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则就是图形设计,同时图形处理技术也提供给设计师诸多创作方式。图形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图形设计教学方式的逐渐渗透,并且将技术及艺术相互融合。不断培养学生对图形设计技术的认知度,掌握图形设计方式以激发学生创意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
-
孤独英雄——巨幅油画《中国远征军决战密支那》赏析
-
作者:
暂无
来源:
影响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技艺
舞台艺术
大屏幕
多维空间
数字影像
舞蹈
艺术形式
时间艺术
音乐
-
描述:
孤独英雄——巨幅油画《中国远征军决战密支那》赏析
-
孤独英雄——巨幅油画《中国远征军决战密支那》赏析(其作品见本刊封三)
-
作者:
吴丹江
赵力中
来源:
影响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技艺
舞台艺术
大屏幕
多维空间
数字影像
舞蹈
艺术形式
时间艺术
音乐
-
描述:
孤独英雄——巨幅油画《中国远征军决战密支那》赏析(其作品见本刊封三)
-
人与窑的对话 火与土的共舞 国际级柴烧作品亮相昆明
-
作者:
王淑娟
来源:
影响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技艺
舞台艺术
大屏幕
多维空间
数字影像
舞蹈
艺术形式
时间艺术
音乐
-
描述:
人与窑的对话 火与土的共舞 国际级柴烧作品亮相昆明
-
基于多维互动式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探讨
-
作者:
吴白云
陈俊
来源:
法制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拟法庭
专题讨论
案例教学
多维互动式
经济法
-
描述:
经济法是我国一般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构建一个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效果的提升。
-
关于多维空间的立体主义
-
作者:
霍雨佳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立体主义
雕塑作品
个人收藏
艺术家
多维空间
西班牙
雅诗兰黛
-
描述:
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2月16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立体主义展览(Cubism),来自雅诗兰黛继承人,艺术收藏家里奥纳德.劳德(LeonardALauder)的个人收藏。展览涵盖
-
略论中国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
作者:
李雷
阿依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湖公园
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
设计规划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未来发展趋向
多维空间
艺术语言
园林师
-
描述:
公共艺术概念起初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急速城市化进程而被引介至中国的。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与不断发展,中国的公共艺术整体而言可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移植照搬到现在的自主创作;从起始的壁画、雕塑等简单形态到目前涵括了壁画、雕塑、装置、景观设计等在内的多元面貌;从初始的城市装点美化到当下的公共性表达,皆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艺术已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长路径。而且,随着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生
-
风景油画空间的建构方式
-
作者:
庄无忌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维
三维
平面
空间
-
描述:
风景油画是关于空间的艺术,在风景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空间的探索从来没有间断过。从绘画最初的平面空间形式到现在的多维空间表现形式,画面的空间形式一直发生着变化,风景油画的空间建构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
不计日用之权宜,但问经世之远略——对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根本性问题的多维思考
-
作者:
王鹤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西贵港
案例分析
梦露
大型雕塑
计日
经世
多维思考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事实)与期待(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而这又是必须解决的事情。但是,对城市雕塑发展这样一个牵涉面众多的庞杂问题进行分析可能需采取更多维的视角,而非仅站在雕塑艺术从业者的立场;需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