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外来】搜索到相关结果 200 条
-
“外来本土化”与“油画民族化”——对《质疑“油画民族化”》的回应
-
作者:
何怀硕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项目
民族化
本土文化
本土化
油画
-
描述:
在文化交流中,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入,其文化项目如果是本土文化之所无,便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接纳,一是排拒。如果是本土文化所已有,也可能发生三种情况:一是在本土同类文化项目中被作为新品种予以接纳。一是对同类文化项目产生刺激,引发改革,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各种融汇与创新。当然,还有第三,是因文化性格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油画艺术
-
作者:
刘春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外来文化
油画艺术
全球化背景
中国绘画艺术
改革开放
经济全球化
中国画
-
描述:
它同“全球化”背景的形成密不可分。第一次的“西画东渐”的践行者以传教士为主,这可以说是油画在中国的起源。当时,西方殖民的暗流已经开始冲击东方;第二次“西画东渐”以中国的留学生唱主角,留学生们想借外来文化拯救
-
中国油画发展现状及对写实油画当代属性的思考
-
作者:
张祖英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油画艺术
外来艺术
个人创作
中华民族文明
商品画
写实油画
油画界
艺术语言
中国油画
-
描述:
新时期以来作为外来引进的油画艺术,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素质载体的油画艺术,在国家艺术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未来发展,无疑成为我们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在个人创作以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中接触到全国油画界的情况,对中国油画如何适应当
-
传统的缺失——对当前中国雕塑界文化生态现象之思考
-
作者:
吴雅琳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现代社会
传统
中国
西学东渐
洋为中用
文化生态
雕塑
-
描述:
拖着细长辫子,骑着小毛驴的东亚病夫,而是自觉地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逐少成长为东方的巨人。但笔者有时不免潜心自问,在此开放和收获的同时,不经意的,我们又付出了多少代价?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学术见解、东方
-
红黄蓝与黑白灰的置换:当代中国油画色彩的颠覆与重构
-
作者:
陈晓莹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外来艺术
色彩
融合性
置换
中国油画
-
描述:
艺术有其必然的可融合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一种外来艺术往往会经过流入、移植、与本地传统艺术相融合等一系列曲折过程,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新样式。作为舶来艺术的油画,在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经过早期的流入、简单移植、初步融
-
机遇与局限关于抗日群雕及其他
-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实践性
群雕
形式语言
现实主义
艺术家
民间雕刻
外来模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念性雕塑
《收租院》
-
描述:
机遇与局限关于抗日群雕及其他隋建国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集体创作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1:4的立体设计定稿,终于通过各方专家的审查研讨,翻制成玻璃钢材料与公众见面了。“这是雕塑系全体参与创作者认真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农展...
-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民族性建构
-
作者:
李青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油画艺术
油画民族化
新中国
当代中国油画
倪贻德
本体语言
民族性
中国美术
理论研究
-
描述:
油画民族性,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尤其是中国油画界未曾忽视探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有了讨论。倪贻德最早作理论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家董希文更是作了深入探讨。80年代初期,美术界进一步研讨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从油画本体语言来考虑,认为油
-
油画会消亡吗?
-
作者:
张国强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油画艺术
前卫艺术家
外来艺术
美学思潮
美术作品展
中国当代美术
当代艺术家
架上绘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目前,在西方的学院中,油画作为一种专业或系、科是早已没有了。有人担心,中国的油画艺术是否也会随着西方美学思潮对中国的渗透而消亡。在中国,油画是不会消亡的。
-
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特点
-
作者:
蔡增杰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生活
外来艺术
灵岩寺
东汉明帝
秀骨清像
简单移植
平遥双林寺
佛教造像
文化相
佛教思想
-
描述: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它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引进。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总的来说,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化、世俗化和逐渐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的时代性。
-
浅析抗战时期徐悲鸿的油画作品
-
作者:
张雷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
中西融合
油画艺术
外来艺术
印象主义
色彩表现
中国油画
中国现代美术
珍妮小姐画像
-
描述:
抗战时期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极少,而研究价值甚大。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油画作品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将严格的造型与印象主义的光、色及传统的平面、写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徐悲鸿绘画的意义在于,他用实践告诉我们绘画艺术不应停滞,不照搬照抄固有模式与风格,坚持油画艺术的中国化。
<
1
2
3
...
7
8
9
...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