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造“假”——记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院长邹人倜
作者: 叮当   来源: 西部大开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院   台湾   超人   世界一流   《联合报》   艺术家   西安   “人”   雕塑   院长  
描述: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源于海外,西安超人用了十年时间将其移植于国内,并获得国内文博界与雕塑界的认可。西安超人准备再用五年时间在古城西安建立一座独具特色的“名人民俗硅像馆”,将这门文化艺术产业发扬光大。——邹人倜
浅析早期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及其特征
作者: 白日·洛桑扎西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风格   雕塑艺术  
描述: 文章对早期流传于藏区的主要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早期藏式佛教雕塑风格的形成原因及造像样式特征。
三星堆青铜人像雕塑艺术研究
作者: 范小平   来源: 史前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人   铜饰件   三星堆文化   铜立人像   号商   三星堆遗址   群体组合   雕塑艺术   青铜文化   兽面  
描述: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了公元前13~11世纪的913件青铜器,包括111件人像(包括人面具、兽面具、人头像、大小全身人像)艺术品和802件礼器、乐器、兵器、铜树及一批青铜饰件,以整体数量的分群体组合(人像类,礼器类)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爆发力。其中人像类艺术品占整个青铜器的12.7%。本文仅对其中的属于全身造型的青铜人像艺术进行研究。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共计出土了大小青铜全身人像19件。其中立人像4件,大立人像(K2②:149,150)、小立人像(K②3:292—2)、兽冠人像(K2③:264)、站立于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石刻作品及相关问题
作者: 王方   来源: 史前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蟠虺纹   弯曲状   金沙遗址   器身   三星堆遗址   雕塑技法   三星村   考古工作者   石蛇   三星堆博物馆  
描述: 1987年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工作人员在三星村村民手中征集到1件石刻作品, [1] 现陈列于三星堆博物馆内。该器呈S形,三角形的尖状头部伸出器外,器身盘绕做弯曲状,并在器身中部形成两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器
鼎立的三城
作者: 李初初   来源: 世界博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古城   印度教   尼泊尔语   历史记忆   艺术成就   马拉王朝   城市建设   建筑群   雕塑  
描述: 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瓦为邻居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当时马拉王朝的亚克西雅·马拉王将土地分给三个儿子,二个儿子分别在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开始了一种特殊的竞赛——看谁能将自己的宫殿和城市建设得最漂亮!
同学篇:希望陈逸飞泉下喜欢
作者: 严友人   周雅婷   来源: 世界电影之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素描   头像   上海大学   上海美专   陈逸飞   作品   二年级   人物形象   油画创作   泉下  
描述: 严友人和陈逸飞曾经是上海美专(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同学,日后,他们还成为油画雕塑院的同事。1961年,严老师为陈逸飞做了第一件头像作品;2006年,再次为陈逸飞塑像。其间相隔了45年,世事沧桑……
浅析城市雕塑中的材料应用
作者: 陈丹   孟凡玉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材料   风景园林   综述   城市雕塑  
描述: 雕塑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城市美化过程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从城市雕塑的材料入手,系统分析其不同种类的特质、应用特点及对主题表达和环境烘托的引导性作用,从而反映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马赛克”艺术亮相浦东 2006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掠影
作者: 雯清   来源: 浦东开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上海浦东新区   建筑物   泰星   记者招待会   时代特色   经济效益   民间传说   艺术投资   雕塑  
描述:2006年9月15日至11月30日,在浦东世纪公园内,以"地球·家园"为主题的2006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正热闹开演,来自加拿大、法国、美国、希腊等15个国家的55个城市,带来了82件"植物雕塑"作品,在世纪公园内一展雄姿。
五彩秋
作者: 沈学印   来源: 中国文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青铜器   文物考古   技法   基本功   修复方法   造型艺术   实际应用   雕塑   文物修复  
描述: 五彩秋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作者: 李逸之   来源: 中国西藏(中文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尼泊尔   7世纪   西藏   古格王朝   发祥地   吐蕃   古文献   阿里地区   佛像雕塑艺术   西部山区  
描述: 西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今阿里地区,古文献称“羊同”或“娑播慈”。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什米尔毗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 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重要发展地及原始苯教发祥地,7世纪后为吐蕃所属赞普朗达玛,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至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而致使整个王朝分裂,战争迫使皇室余脉向西部山区逃避,随之也拉开古格王朝700年的历史帷幕。自10世纪中叶古格王朝建立起,佛教开始在此地前所未有地高度发展。古格早期佛教发展史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史称“后弘期上路弘法”。700年间古格发展跌宕起伏,西藏佛教发展也相应随之波动, 其重要发展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一为10世纪至12世纪,一为15世纪至17世纪30年代古格灭亡,这两个时期相对国力较强,战争略少, 直至1632年古格因宗教引起战乱而致灭亡,致使佛教几无空间在此发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物转星移,古格灭亡后的370余年的藏西大地今天遗迹零落,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中外多位学者对古格进行多次考古,古格佛教发展及艺术逐渐清晰起来。因其远离其他藏区,周边自古与诸多佛教大国相邻近,其佛教艺术自然起始就深受毗邻外域影响,迥异于其他藏区艺术,形成独特的藏西风格。
< 1 2 3 ... 93 94 95 ... 116 117 1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