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496 条
-
物·场地·剧场·公共空间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80年代
剧场
西方
公共空间
场地
60年代
极少主义
雕塑
-
描述:
极少主义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强调媒介的物性特征;第二个阶段是重视物所置身其间的场地;第三个阶段强调观众与物、空间所形成的剧场或场域关系;第四个阶段是将场域意识形态化,即赋予其社会学、文化学的意义。而这四个方面均对其后的公共雕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公共艺术的多维发展
-
作者:
马小勇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众参与性
艺术风格
多维发展
公共建筑
城市雕塑
60年代
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
-
描述:
公共艺术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公共领域的艺术,它不仅包括我们惯常所说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还包括具有设计性和审美价值的公共建筑,具有群众参与性的行为表演和大型装置
-
艺术的慰藉
-
作者:
喻慧
来源:
艺术沙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诗歌
艺术方式
海洋
唐代
工笔花鸟画
绘画
生命意义
雕塑
音乐
-
描述:
与山川、海洋、石头相比,我们只是匆匆而过的掠影,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此我们用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等诸多艺术方式,来表达我们在有限中对永恒的向往,借以慰藉我们脆弱的生命。
-
北京住宅小区雕塑的文化特征
-
作者:
王铁城
来源:
艺术设计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区雕塑
现状
文化特征
-
描述:
北京的城市建设为住宅小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作为传播城市文化和理念的一种方式,雕塑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北京住宅小区雕塑的现状及住宅小区雕塑的文化特征,探究如何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人性空间和人文环境,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浅析城市雕塑缺乏力作的原因与对策
-
作者:
王沂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筹规划
城市文化
地域特征
城市雕塑
-
描述:
当人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时,往往会从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中解读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甚至是精神气质。的确,雕塑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而当它从博物馆走向街头、从私人收藏走到公众视野后,雕塑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强大的感性色彩,已对一座城市市容面貌的装点和文化品味的提升做出了非同小可的贡献。
-
艾轩先生油画作品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写作·高级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描绘
语象
散文
艺术形象
绘画
艺术形式
文学样式
意象
雕塑
-
描述:
艾轩先生油画作品欣赏
-
玲珑颦儿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概念(中文阅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规划管理
城市雕塑规划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公共场所
设计方案
管理办法
管理机构
城市雕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单位
-
描述:
玲珑颦儿
-
舒燕的“青花”
-
作者:
兴儒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消费时代
年轻人
心理冲突
雕塑家
青花
雕塑艺术
-
描述:
在当下消费时代的空间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敏感于各种繁杂的信息,寻觅着近处的或那遥远的刺激,对于游离于精神世界中的人们,这一点更显突出。作为一位在雕塑艺术中探索的青年女雕塑家——舒燕,她的作品便可以反映出那种对于现
-
汉代与古罗马雕塑的比较
-
作者:
林雅尔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C
空间
艺术家
审美情趣
雕塑
-
描述:
当我们面对汉代那些雕塑,无论是杨家湾出土的<彩绘骑兵俑>,或者是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还是汉墓出土的那些精美的陶俑,如<击鼓说唱俑>、<杂技陶俑盘>等,或者面对来自欧亚大陆西端的古罗马时期遗存的<奥古斯都像>、<拔刺的男孩>等雕塑时,除了赞叹,还一定会生出这样或那样的诧异.
-
评陈长伟雕塑创作
-
作者:
王林
管郁达
冯博一
和丽斌
孙振华
毛旭辉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繁殖力
矛盾性
艺术家
物质化
雕塑创作
生命形态
-
描述:
王林:从矛盾性切入观念陈长伟雕塑有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生命形态,混沌、沸腾、充满极强的繁殖力,似乎是某种不可遏制的事物正在形成、正在生长,艺术家不得不用手中的泥去捏住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将它们物质化、实体化,就像凝固的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