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教育是一种创造——雕塑材料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谭勋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艺术发展   社会需求   发展创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雕塑材料   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   创造力   美术学院   继承传统   实践   技术训练  
描述: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生命,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在教育中,观念被创造,理论被创造,人才被创造,在创造中艺术得以常新。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一直在继承中发展,同时创新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学院教育的重要方向。学院教育在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语境中并行,但是学院基础教育的范围相
泥塑习作教学随笔
作者: 房中明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基础课   泥塑   习作课   教学目的   艺术人才   艺术表现能力   雕塑专业   教学随笔   写生训练   艺术语言  
描述: 泥塑习作课是雕塑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具象的、写实的泥塑写生训练,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雕塑艺术语言和具备雕塑艺术表现能力,并使之为创作服务,以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搞好泥塑习作课的教与学,首先有必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雕塑,雕塑的艺术语言是什
站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界线上的罗丹
作者: 陈芳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转折时期   承前启后   西方   艺术形象   高峰   罗丹   20世纪   米开朗基罗   历史影响   情感表现   技法   雕塑家   19世纪   界线   生命力  
描述: 如果说菲狄亚斯是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米开朗基罗是第二座高峰,那么,罗丹则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三座高峰。继罗丹之后,西方虽然出现了布德尔、马约尔、亨利·摩尔等雕塑家,但就总体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影响而言,还不足以形成第四座高峰。罗丹之所以伟大,除了他精
泥塑《收租院》新兴观赏热透视
作者: 张幼云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热   泥塑《收租院》   艺术价值   公众兴趣  
描述: 泥塑《收租院》自从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应运而生,直至1979年以前,她一直是中国大陆最富影响力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代表作。然而,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我画“老万”们
作者: 王刚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泥塑   传达   综合材料   作品   美术馆   油画  
描述: 把130幅系列作品全部挂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墙上,环顾这些油画,素描,综合材料,泥塑影像等形式不同,神态各异的“老万”们,此时我自问:是什么促使我年复一年一心专注地刻画他们?我渴望他们传达些什么?作品传达出来了吗?
直接金属雕塑——中央美院雕塑系金属工作室的教学
作者: 孙璐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直接金属雕塑   材料感   自主创作   基础与强化  
描述: 本文介绍了直接金属雕塑的历史、特点,对中央美院雕塑系金属工作室的教学过程及理念进行了梳理和讨论。
中央美院雕塑系金属工作室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防滑板   漂浮物   美院   工作室   中央   多面体   作品   雕塑   钢板   金属  
描述: 中央美院雕塑系金属工作室作品
尚晓风的泥塑教学让我想到的(外一篇)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泥塑   教学   抽象表现主义   雕塑  
描述: 尚晓风是雕塑系80级学生,1985年毕业,1987年调回系里任教,1989年前往澳洲,在那里脱胎换骨,接受了正统的抽象表现主义雕塑训练。
泥塑教学思考
作者: 尚晓风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泥塑   可塑性   “形”   教学思考   教学方法   概念理解   雕塑艺术   基础教学  
描述: 一,泥塑训练的目的泥作为一种在雕塑艺术的基础教学中最容易上手,并可反复使用的可塑性材料,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中和理念上,有很大的可进一步发掘的潜力,以往的教学对于“形”的概念理解和强调基本上是到位的,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作者: 熊秀丽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   环境   城市   雕塑  
描述: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与城市空间环境和谐共处,反映城市文化、城市主题、城市意境,并能使城市文化、城市主题、城市意境得到强化、深化和升华,使生活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人在感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享有精神生活。
< 1 2 3 ... 35 36 37 ... 106 107 10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