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071 条
-
“我恨不能在龙门石窟过一夜,与工匠灵魂对话”——德国雕塑大师的中国感怀
-
作者:
赵宁宁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灵魂
龙门石窟
中国
大师
德国
雕塑
对话
-
描述:
“我恨不能在龙门石窟过一夜,与工匠灵魂对话”——德国雕塑大师的中国感怀
-
大象有声——钱绍武雕塑中的音乐
-
作者:
田青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象
雕塑作品
艺术
“大音希声”
建筑
音乐
-
描述:
大象有声——钱绍武雕塑中的音乐
-
《品味手中的幸福》读写训练
-
作者:
柴晓山
李桂林
来源:
写作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龙江
读写训练
私营企业主
语言特色
《青年文摘》
华丽的辞藻
雕塑家
自然段
感悟创新
作文设计
-
描述:
[原文] 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往往容易站在自己遭受磨难的立场上去揣想别人,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过得逍遥、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则成了世界上最晦气、最不幸的人了。有位私营企业主腿有残疾,然而,他经过十几年的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塑家和经
-
纪念性雕塑的成果——评《"历史转折"组雕》
-
作者:
陈孝信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遵义会议
历史人物
毛泽东
张闻天
浮雕
玻璃钢
历史转折
周恩来
邓小平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这里所称的《"历史转折"组雕》更确切地说是《"遵义会议"组雕》(下文一律简称为"组雕")。"组雕"又分为园雕和浮雕两个部分。其中园雕六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张闻天、博古等六位历史人物塑像
-
享受空间
-
作者:
马树尧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
试着做
环境雕塑
草稿
造型符号
河北经贸大学
“门”
设计元素
园林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我想,每一个搞雕塑的同行,大概都是想的要比做的多,若把脑子里成形的、不成形的、蠢蠢欲动的“形”都做出来,太占空间,往往这些时常在脑子里泛滥的草稿,经自己审视,挑选着能替自己言喻一些什么的试着做出, 与公众对话。
-
“和谐的空间”当代室内设计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
作者:
张伟华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居住需求
艺术设计学
审美要求
技术层面
古典建筑
转变时期
日常生活
雕塑
室内设计
-
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实用层面,甚至也不只是“舒适”,而是将更多的诉求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比如对住房的需求,现正处于一个由“数量”到“质量”高速转变时期。人们在选择住房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户型与面积,还会考虑什么样的住宅适合自己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居住需求。这是个人本身的觉醒。
-
重读历史 品味传统 借鉴创新
-
作者:
易乐平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借鉴创新
内容与形式
山西平遥
创作规律
现代艺术
双林寺
艺术传统
研究传统
创新规则
传统雕塑
-
描述:
传统来评判时尚潮流,借用传统来指导创新规则。细细品读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后,对传统雕塑艺术有了更深层面的认知,对借鉴和传承艺术传统内容与形式有更多角度的理解和解读,对创新和发展现代艺术趋势与面貌有更多可能的探索和尝试。
-
雕塑中的量感与视觉力
-
作者:
郭维阳
胡晓蕾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量感
视觉力
雕塑
视觉感知量
-
描述:
视觉是人的一种知觉,而感知则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本文中的量不仅是物理意义的量,也是通过艺术加工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是在对有机生命形式观照下产生的情感表现。雕塑是量感的艺术,雕塑语言则是加量或减量的语言。所以量感是在视觉中产生的,是视觉力的表现,同时也是雕塑艺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
肌理在雕塑中的作用
-
作者:
杨勇智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理念
材质
宣泄情感
肌理
意象
塑痕
-
描述:
肌理是雕塑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适当的肌理能够增加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它作为一种 视觉效果反映了雕塑家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情趣,是雕塑家创作和思维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雕塑家的感情真 实流露的痕迹和宣泄情感的手段。
-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总目录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卡姆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维吾尔族
新疆
国际研讨会
图案艺术
组合结构
雕塑
歌舞
艺术学院
-
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