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1927 条
-
耿雪
-
作者:
耿雪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实验
艺术范畴
当代艺术
装置
后现代
图像
艺术教学
雕塑
研究生
-
描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用“凿”的方式留下他的“痕迹”,我不使用工具,是用双手来推很软的瓷泥,像在给人按摩一样。我在泥土里不断留下手的“痕迹”,泥土在我的手上沾满了自己的身体。影片中一直贯穿着“力
-
美丽的暴力
-
作者:
王岩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主题
艺术家
暴力
雕塑
-
描述:
如果说,艺术家蔡志松的成名之作《故国》系列,是他用敏感的心体察生命的气息,低声歌咏纷繁汹涌的世相之下,凝结在时空中永恒的人性主题;是他用唯美的雕塑技艺,编织内心中最激烈的冲突,叹息着“无奈”的叹息
-
傅中望
-
作者:
傅中望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语言特征
巡回
艺术家
展览
项目计划
中国
学会思考
雕塑
推介
-
描述:
在艺术界榫卯无人不知,而它已然成为傅中望的一个代名词,谈论榫卯就要谈论傅中望,说起傅中望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榫卯,因为榫卯背后,不仅贯穿的是傅中望的知识结构和话语谱系,更是当代雕塑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标识,因为榫卯散发出的是一种艺术原创的品质和带有民族根性和中国精神的文化母题和基因。——冀少峰
-
不分明——杭春晖2017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历程
新作品
艺术家
意味
绘画
春晖
创作态度
雕塑
-
描述:
在杭春晖的创作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带有对传统的实验与创新的意味,他的创作态度时刻保持着更迭与重塑。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2017年最新作品。在杭春晖的创作中.他无意设置作品抽象抑或具象的形式.而是试图在“绘画”的二维和“雕塑”的三维之间,构建一个难以定义的观看区域。
-
绝地生花的陈文令
-
作者:
严虹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幽默
思维敏捷
为人处事
艺术家
跳跃式
艺术创作
万物
雕塑
-
描述:
"。他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无论是"丰乳肥臀的猪女郎"还是"牛气冲天的大臭屁",其夸张的造型让人匪夷所思,他是独创了"红孩儿"雕塑形象的著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
-
展望
-
作者:
展望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电影
文学作品
创作经历
观众
人性本质
女性心理
女性化
雕塑家
分享
-
描述:
展望的悉心细作为了抓捕时间的流影,从而捕捉因“变”所带来的破坏力。他的作品便是对“反形式”及其无限可能的佐证。如果说多年前的中山装遗骸已透露端倪,那么这次创造性爆裂产生的大石遗骸同样描绘了毁灭的空洞,以及“过往”时代在混沌中的耀眼亮丽的死亡。这便是展望的“宇宙”留下的吊诡之悬想,一个未有定论的议题。——张颂仁
-
焦兴涛
-
作者:
焦兴涛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限网
作品世界
香港
艺术家
港元
成交价
维纳斯
雕塑
韩国特色
拍卖市场
-
描述:
在焦兴涛看来,对艺术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场”的强调之中。在这里,“场”具有双重的维度。一个是“现场”,一个是“剧场化”。“现场”的意象来源于作品原本就是由一些日常的物品与场景构成的,所以,它们本身也就是现实的,可以负载着许多社会学的信息。但是,这个现实,或者说“现场”也是不纯粹的,它也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有艺术品“藏”于其中。——何桂彦
-
王中
-
作者:
王中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写实主义
东方艺术
现代雕塑
-
描述:
当今艺术家的使命已不仅仅是自得其乐地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愉悦人的视觉。艺术应进入更开敞的空间,去关注置身于世界与时代和人本身存在的位置和处境,及由这种处境派生出的种种理由。因此,我不愿在自己工作室的一隅仅仅从事完成一些个体、技术的自由发挥。不管是我的“老北京系列”、“四合院
-
陈志光
-
作者:
陈志光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画廊
新语
雕塑家
-
描述:
我所画的树,基本都是移植树木景观,并非原生环境中的树。无论是做蚂蚁还是树,事实上我创作的核心指向最终都是人。我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迁徙时代,多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乡,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居无定所,流离往返于多个城镇乡壤。而这些被移植的树木就特别像我们的处境,我们知道移植一棵树的风险是存在的,比如环
-
景育民
-
作者:
景育民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艺术创作
傅中望
雕塑艺术
-
描述:
《行囊》作品呈现了“行动的艺术”的创作理念。以“行走”的语言方式诠释作者对城市的热情与期待。行囊乃空包,可谓“容器”,同时它也是“行走”的、移动的。它在某个城市驻足之后会随着行囊背后N个城市行走记录的不断添加而扩展着作品的信息含量。区别于传统的定位方式,而以位移的状态成为典型的“行动的公共艺术”。传递和普及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