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一)
作者: 傅维安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选用材料   新时代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   雕塑家   雕塑艺术   改革开   现代雕塑   形式法则  
描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雕塑教学,对培养我国未来的雕塑人才和其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傅维安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开设的“构饰课”,颇具新意,现将其教学提要刊发,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并希望由此展开我国雕塑教学的研讨。为此,本刊特开辟新栏目“教学篇”。
雕塑的“朦胧”
作者: 曹国昌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未完成   “虚”与“实”的关系   米开朗基罗   “朦胧”   艺术审美   作品   “实”与“虚”   “虚空”   “悟”   雕塑  
描述: 在一次去丹霞山的列车上,与陈少丰老师闲扯起易经中辞白话译文的问题,少丰老师认为,象爻辞这样的文字最好不要解析。“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少丰先生在这里谈到了艺术审美中“悟”的问题。 “悟”,《论文》:“‘悟’,觉也,从心,吾声。”在雕塑中,要“悟”,必先从“形”始。
关于当代雕塑批评的透析
作者: 王鸿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透析   一画之法   艺术家   流行性   批评家   文字   可识别性   复数性   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我想套用彭德评傅中望文字的开篇作为本文的开篇。彭德的评傅文字中夜郎自大般的呓语,坚定了其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上的近乎无耻的狭隘地位。 这样的“彭德”在艺术批评界实在算凤毛麟角,本文仅谈雕塑批评。翻阅
大家风范——浅谈钱绍武的雕塑
作者: 邵大箴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劳动者   大家风范   母题   书法   钱绍武   中央美术学院   闻一多   作品   雕塑   李大钊  
描述: 术理论专业的是从国立大学一年级转过去的,以前的美术知识基础很薄弱,说是同学,实际上他的知识和经历够得上做我们的老师。只是在讲俄语这一点上,可以和他平起平坐,后来还超过了他。因为他是学雕塑专业,对语言要求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
作者: 张昆先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意   环境设计   规划建筑   文化名人   自然环境   康有为   交响组曲   青岛   环境艺术   艺术形式  
描述: 如何使雕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如何使雕塑同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使自然环境闪烁出人文色彩,使雕塑的思想主题通过对环境的再构思得以光大,使雕塑这一单一艺术形式通过环境的辉映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是
边缘艺术——软雕塑
作者: 卢如来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现代艺术   设计观念   软雕塑   艺术家   立体空间   编织工艺   现代艺术观念   纤维艺术   抽象造型   现代壁挂  
描述: 软雕塑是源于传统编织工艺的一种现代壁挂,因其质地柔韧、形态奇特和富于雕塑立体感而得名。在欧洲称之为现代壁挂(modern tapestry)以区别于古代传统壁挂(ancient tapestry
关于雕塑语言的探索
作者: 胡锡乾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继承与发展   古代雕塑   雕塑实体   时代特征   民族特征   社会生活   雕塑艺术   雕塑空间   现代雕塑  
描述: 雕塑语言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功能?应如何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的雕塑语言?本文想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请教于同仁。 一、雕塑语言的特征 雕塑属造型艺术范畴,它以造型的语言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雕塑与当代文化
作者: 王林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分析报告   当代文化   当代艺术   样式主义   艺术成就   现代主义   雕塑家   作品   观念艺术  
描述: 手段(如刻削、塑造、焊接、浇铸等等),创造出有别于自然事物的作品。然而自杜桑之后,这一界说变得模糊起来,西方雕塑史从德加采用道具到杜桑使用现成品,逐渐变得开放,也逐渐变得难以描述。当然,杜桑的意义正在于此,他以亵读传统的方式反对样式主义,不期而然地辟开另一条道路,即以现成
当代中国雕塑形式语言中丑的审美化取向
作者: 柳成荫   郁献军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形式语言   中国文化   丑的审美   审美追求   负效应   当代中国   雕塑家   潜意识   审美化  
描述: 但形式之丑”,所以产生不了充分的美感。我们认为,往往潜意识状态的审丑性被压抑,是直接导致雕塑家手法模式化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有必要地将何力平先生的文章《中国雕塑形式语言发展的艰难选择》作一断章取意地介绍,他认为:“刘先生留
城市雕塑环境问题探讨
作者: 朱光忠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问题探讨   亨利·摩尔   艺术统一   雕塑作品   十字街   艺术效果   雕塑家   环境问题   环境艺术   城市雕塑  
描述: 人类所处的环境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被人们按自己的意愿不断进行改造、加工,使它带上人类主观愿望的感情色彩,赋予它情调意境。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环境艺术也是诸多因素契合的统一体,互相之间来不得半点的生拼硬
< 1 2 3 ... 19 20 21 ... 36 37 3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