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场】搜索到相关结果 513 条
-
新春寄语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雕刻
现场
杂志
中国
文化艺术
雕塑家
城市雕塑
专业委员会
工艺美术
-
描述:
新春寄语
-
中国雕塑艺术市场散论:从"中国首度雕塑行业生态调查"到广告宣传
-
作者:
陈培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实用
艺术市场
广告宣传
行业调查
-
描述:
流通渠道,总结其发展规律,摸清其发展趋势,更重要地是要启动这个巨大的市场,挖掘这个市场潜在的巨大资源,挖掘其市场潜力,依靠广告这个调节市场的有效手段来盘活这个巨大的艺术品市场,对中国雕塑行业生态进行调查势在必行.这次调查,对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
重新建立雕塑与历史和社会的联系
-
作者:
谭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
繁荣发展
雕塑家
计划经济
作品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重新建立雕塑与历史和社会的联系
-
塑造人文:论吴为山的雕塑艺术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
繁荣发展
雕塑家
计划经济
作品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文化境遇:一方面,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仍然在延续,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时代条件得以更全面地展开,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中西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个历史性课题由此更急迫地需要得到深入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随着知识视野、文化认识的开阔,无论对于传统艺术的吸收还是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化,也都有了更好的条件.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文化境遇中,艺术家的文化理想与文化自觉意识便直接支配了艺术的实践方式,也决定了作品的内在质量.所谓思与理相通之时,方达情与艺相生之境.
-
生态雕塑的形态及其艺术实践管窥
-
作者:
黄丹麾
刘晓陶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
繁荣发展
雕塑家
计划经济
作品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生态雕塑的形态及其艺术实践管窥
-
第三只眼看西方
-
作者:
罗小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项目负责人
美国人
长时间
国际机场
大学
竞标者
艺术家
创作过程
作品
公共艺术
-
描述:
我在美国的一次室外公共艺术竞标 2003年的一天,我刚结束中国的旅行回到美国我任教大学,我的上司艺术系的教授琳达递给我一份厚厚的一叠纸,她告诉我这是一份菲尼克斯国际机场三件室外公共艺术作品的招标材料
-
2006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重影响
招投标
市场
行规
秩序混乱
艺术创作
雕塑家
作品
城市雕塑
规范化管理
-
描述:
2006全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
-
中国书画艺术市场 书画鉴定必读教程
-
作者:
叶子著
来源: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市场
地点:
艺术
中国)
艺术(学科:
-
描述:
本书在论述中国古代书画,中国现代书画和中国当代书画的投资收藏的同时,又全面论述了中国油画、中国水彩画的投资收藏。
-
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与教育理念
-
作者:
王中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公共场所
艺术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概念
公共性
教育理念
城市改造
城市复兴
公共艺术
-
描述:
对今天的艺术界和学术界而言,“公共艺术”已是一个陈旧的话题,甚至于社会大众对之也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公共艺术的教学,对大家来说却是一个新的课题。有的人认为公共艺术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教;有的人却认为公共艺术不能放在院校里来教;有的人认为现行的教学体制不适合培养中国的艺术人才,对传统的苏式,法式的美术教育体制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公共艺术的教育更是不能再入此桎梏。总之,众说纷纭。但是,不管如何,公共艺术的教学毕竟在中国的大专院校中尝试性地开展了许多年。这期间当然有许多的困惑、思索与探讨。本期论坛的话题也就“对公共艺术教学的思考”而展开,倾听几位从事此项教育工作的学者一吐心声。<正>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换言之,它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公共艺术实际是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 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强调艺术面向公共与大众,尤其强调公众参与过程中所体现的交流、互动,正是这种交流和互动才真正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也正是这种公共性才使公共艺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共有空间艺术。公共艺术概念在中国大陆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而广为运用以来,大都是把它作为城市雕塑的某种延展,在公共艺术的文化理念及特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进入中国之初的公共艺术概念更多停留在“共有空间的艺术”层面上,而对公共艺术的灵魂——公共性和社会公共精神——则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
-
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
-
作者:
吴昊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需要
文化理念
社区
城市文化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性
城市广场
环境艺术
-
描述:
环境需要规划,城市需要建设,建筑需要设计,景观需要营造,社区需要美化,人居环境需要经营,人类生活需要文化空间的补充,公共艺术成为以上诸多学科的文脉组构。从古到今,中外建筑史上每一页都记载着环境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强大影响作用,从埃及金字塔到中国长城都是人类公共艺术文明的见证。而今城市发展建设更显示出公共艺术的参与意义。无论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某一单元区域如校园、社区、
<
1
2
3
...
27
28
29
...
50
51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