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地方之美和社区营造
作者: 梁忆南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季有鱼   大地景观   宝溪   物质文化遗产   八棵树   两水   龙窑   小村落   世代传承   手工技艺  
描述: 一、从八棵树公园启动的溪头村故事溪头村是浙江龙泉一个普通的山区村落。2013年9月,因其清丽的山水、质朴的房舍、传统的手艺、醇厚的民风,荣膺首批浙江最美村庄,从全省38569个村庄中脱颖而出,跻身20强。这个只有998位村民的小村落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小村山水环绕,有宝溪溪、后垟溪两水流经,在村口汇合形成一个深潭。因潭边十棵百年老树故名"十树潭"。现在还剩八棵大树,历经岁月风雨,仍然挺拔茁壮。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八棵树开始。那是2009年的初夏,溪头村支书
西安市公共地景浮雕的艺术特性研究
作者: 严璐   李琰君   来源: 包装与设计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性   艺术性   地景   西安市   景观空间   浮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组成部分  
描述: 材质等方面都相当的丰富多彩,其中其极致精美繁杂的纹样作为经典的艺术特色,其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有北方的作为典范具有大气磅礴的皇族龙纹饰浮雕御道铺装,同时也有具有精巧细致带有浓郁私家园林风格的南方传统浮雕铺装,都给人们留下美不胜收的不同艺术感[1].
台地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以滤·水神堂景观设计为例
作者: 武文   来源: 美术与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用   城市   台地景观  
描述: 台地式的景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较多的存在,意大利的众多城市中都出现了台地式的贵族园林景观,花园大多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形成“台地园”(Terrace Garden)。园中的主要建筑通常位于山坡的最高处,在它前面沿山坡开辟一层层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和雕塑,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两旁栽植黄杨、石松等树坛,作为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渡。顺山势布置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些台地景观工程往往气势辉煌,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在一般的景观工程中很难创造与实现。
归还城市的灵感
作者: 章华   来源: 美术与市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用   城市   台地景观  
描述: 城市是有灵感的,她从始至终都应该具有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一座没有灵感的城市是压抑的甚至是粗暴与野蛮的。文明的城市总是那么包含着激情的眼泪、笑容和憧憬,让人眷顾、遐想,一如章华的雕塑作品初次接触就会令人感动,眼前一亮。
美术是城市的脸面
作者: 王冀中   来源: 美术与市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用   城市   台地景观  
描述: 美术是美的展现。因此,美术是一个国家的脸面,美术也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飞速前行,我们的城市的确越来越现代了,也越来越冰冷,睁眼全是钢筋水泥,缺少"软"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的东西,更缺少勃勃生命力的东西!到处是繁华商街、公园与广场,连件像样的雕塑都没有!"千城一面"的城市直接导致了公共艺术发展的不尽人意,当城市处于一种浮躁、单调的氛围时,我们或许应理智地思考:艺术,对于生活在现实城市中的我们,到
精神的风景 “三种目光”之孙纲
作者: 冀少峰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   大地景观   地域文化   内在精神   艺术家   自然景观   生态系列   作品   中国油画   艺术表达  
描述: "三种目光"是三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李士进、孙纲、王焕青三人联展的题目,为什么是"三种目光"呢?隐藏在"三种目光"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文化语义呢?"三种目光"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三种目光"中的三位艺术家。"三种目光"呈现的是:李士进以他精擅的油画静物,以一种"无言的对话"方式讲述着他的心理诉求和艺术追求;孙纲则以一种"优雅的叙事"描述了都市化一种
地景设施与环境艺术
作者: 陈学文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景观   艺术特性   环境设计   地景   装饰照明   设施与环境   环境艺术   水环境   公共艺术   整体与局部  
描述: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地景设施更多地亮相于行行色色的 环境艺术舞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周围,不仅为人们的各类活动提供便利,同时也给城市景象增加亮色,为提高城市功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地景设施与环境艺术的互动 地景设施即地面景观设施,是公共艺术的分支,依附于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受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公共艺术特
雕塑·景观——公众零距离
作者: 曾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地艺术   地景艺术   “天人合一”的理想   人造景观   雕塑家   零距离   人与自然   奥运会   美术馆   公共艺术  
描述: 十九世纪末,在维多利亚博物馆和伊丽莎白教堂艺术画廊这样最早的美术馆建立之初,它们就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经过近百年的演变,美术馆完全成为精英文化的标志物并被笼罩在其文化的权力之下。而许多走出美术馆的雕塑不是成为中产以上阶层奢侈的收藏品,就是兀立街头,作为一种时尚文化的象征。公众在艺术潮流之中无所适从,几乎是各种“展示”中的匆匆过客。艺术似乎总是和公众保持着距离,成为少数人的事。 为提供“谁都可以在阳光下悠闲地接触雕塑艺术的场所”,日本《产经新闻》作为大众传媒集团,创立了箱根和美原高原美术
中国最东的“艺术作品”——黑瞎子岛东极宝塔景区石雕工程
作者: 刘红立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面造型   文化主题   整体规划   黑瞎子岛   艺术作品   地貌形态   湿地景观   生态体验   东极   总体规划  
描述: 一、黑瞎子岛东极宝塔景区整体规划黑瞎子岛东极宝塔景区的总体规划,为中央均衡、四周开放布局。在景区的中央部分,用园区主路环绕出最重要的布局——"宝塔景区"。"宝塔景区"的平面造型呈"钟"形,依照中国"晨钟暮鼓"的传统,意指这里是中国大地上每天最早见到阳光的地方。东极宝塔像一把利剑,在巨钟的陪伴下,守卫着祖国的东北大门。为了突出东极宝塔的雄伟身姿,宝塔景区内没有实体建筑,以原始湿地景观为主,适当点缀灌木,使游人的视野开阔、心情疏朗,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东极宝塔之上。这样的规划,起到突出主题、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园区主环路以外,依据地形地貌,分别设立了体现当地地貌形态的"湿地生态体验园"、少年儿童的欢乐天地"黑熊广场"、展现中华文化的"生肖文化广场"和体现中俄友谊的"中俄友谊广场"。每个广场均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和活动项目,各自独立,但又结合地形地势,以架空的木栈道相连,
《中国风景》
作者: 陈文令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面造型   文化主题   整体规划   黑瞎子岛   艺术作品   地貌形态   湿地景观   生态体验   东极   总体规划  
描述: 《中国风景》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