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国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一种特殊的文化组合:《老屋》创作的心路历程
-
作者:
陈克平
来源:
开放时代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国民党
老屋
红军
心路历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帝国主义”
宣传画
宣传标语
革命武装
-
描述:
“一件艺术作品,或一座建筑,不可能存在于真空里,它是整体环境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的和文化的体系.”本着挖掘出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创造出体现时代内涵的艺术形象而再现于直面的初衷,我于1994年创作出油画《老屋》.是年年初,省文化局,省美协组织全省部份画家参加历史画创作,旨在拿出一批历史画作品和5年一度的全国美展作品.负此重任,我第三次踏上江西赣南那一块红土地,寻找我所熟悉的江西苏区历史题材.赣南,这块在江西省
-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
作者:
龙怀珠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夫上校
哈墨尔先生
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
描述: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炼
-
简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党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离退休老同志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革命先驱
纪念馆
双峰县
蔡和森
李立三
党史研究
向警予
-
描述:
简讯3月30日,双峰县隆重纪念革和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包括蔡和森生平事迹报告会,向蔡和森塑像敬献花篮,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以及母亲葛健豪的群体雕塑破土动工的奠基仪式,参观"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和"蔡畅事迹陈列室"。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委、...
-
爱国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教学
-
作者:
童光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英雄
民族自尊心
教学
孔子
祖国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
艺术表达
-
描述:
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的青少年。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
-
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
作者:
李迎丰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法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理性力量
英雄人物
一代青年
爱国主义教育
羞耻感
当代青年
群体意识
历史悲剧
-
描述:
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浅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李迎丰15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获奖油画《父亲》震动了全国美术界,也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父亲》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
-
编者寄语
-
作者:
暂无
来源:
咬文嚼字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敬业精神
处于混乱状态
中国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
职业特点
语言文字
应用现状
高清晰度
谢谢你
-
描述:
亲爱的读者,谢谢你翻开这本丛刊。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刊林之中,我们自知是一只丑小鸭,非但没有豪华的装帧,精美的插图,新潮的版式,甚至连封面本来也想省略。然而,形式的简陋并不能掩盖内心的热忱。我们并不自惭形秽。
-
简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潮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离退休老同志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革命先驱
纪念馆
双峰县
蔡和森
李立三
党史研究
向警予
-
描述:
简讯3月30日,双峰县隆重纪念革和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包括蔡和森生平事迹报告会,向蔡和森塑像敬献花篮,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以及母亲葛健豪的群体雕塑破土动工的奠基仪式,参观"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和"蔡畅事迹陈列室"。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委、...
-
悲剧教育的社会效益——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
作者:
李迎丰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鉴赏
罗中立
道德意识
高山下的花环
《父亲》
爱国主义教育
李向南
美学范畴
历史系
羞耻感
-
描述:
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作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写信并寄钱给罗中立,让他转交给“父亲”。他们说:“为了父亲,死神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实质上就是“悲剧”教育在起作用。 什么是“悲剧”教育呢?就是教育者把美学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