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老友力群
作者: 王琦   来源: 晚霞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华日报   木刻艺术   力群   公告   文艺界   常务理事   抗敌协会   美协   木刻家   山西省  
描述: 力群老友百岁诞辰的那天,我虽未参加他的庆祝会,但是我的几个儿子参加了。回来说起那天会上盛况,特别是这位寿翁那样谈笑风生的健康状态,我是衷心为他感到高兴,以为他再活个十年八年也毫无问题。未想到不到一个月,竟传来他不幸辞世的噩耗,使我感到震惊,伤悼之余,不禁回忆起几十年来和他交往的一些旧事。 我和力群1938年4月在武汉相识,时值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宣告成立。我们都是三厅的美术工作人员,那时力群已是知名木刻家,常常在办公室刻他的木刻作品《机枪手》。还有他的两位国立杭州艺专的同学罗工柳和卢鸿基也是木刻家。我当时还未使用过木刻刀,但对木刻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使我们结成了坚固的友谊。不久由于形势的需要,文艺界各门类的全国性抗敌协会相继在武汉成立,美术界也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我和力群以及在三厅美术科的20余位同志都去参加了成立大会。在会上,大家讨论会章内容,力群忽然起立十分激昂地发言:“众所周知,木刻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但这个会章的条款中,美术只包括有中国画、油画、雕塑、实用美术、建筑、篆刻,却没有木刻,这是为什么?请解释!”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张道潘显得有些紧张不安。
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
作者: 居祖纯   来源: 上海翻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说明文字   英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雕塑  
描述: "纪念馆"的重要性无与伦比;馆前雕塑群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其基座上的英译文有改进之处。
25年,我们这样走过
作者: 朱成山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国际和平   未来   纪念馆   陈列   步履   遇难者   雕塑   侵华日军   遇难同胞  
描述: 一眨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已经25岁了,走过了自己25年的历史。可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5年,弹指一挥问。25年,百年纪元走过了四分之一;孩子可以长大成人;幼苗
市级纪念地金山卫城二期扩建工程落成
作者: 金文   来源: 上海文博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地   金山区   抗日战争   上海市   政治部主任   遗址   扩建工程   仪式   工程建设用地   侵华日军  
描述: 2007年9月15日,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地——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二期扩建工程落成仪式在金山区石化南安路87号遗址处隆重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匡宇,金山区委书记吴尧鑫
刘宪雕塑美术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唯实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华日报   江苏省   中国当代美术   《扬子晚报》   雕塑艺术   美术作品   美术展览   中国美术   南京市   发表作品  
描述: 全国建军美展和第二、三届全国体育展.其作品还多次发表在《江苏画刊》、《解放军画报》、《室内》、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报刊上.代表作品还被载入《南京古今雕刻》大型画册.
水墨重彩奏华章—— 郑自阳作品欣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民间绘画   工艺美术设计   一级美术师   基本法则   现代绘画   艺术创作   麻阳苗族自治县   巡回展览   《文汇报》   《新华日报》  
描述: 艺术家简介郑自阳,1965年生于湖南,系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多年来始终从事研究中国山水画、现代绘画艺术及工艺美术设计创作。他从小酷爱绘画艺术,1985年5月跟随滕建国老师从事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创作,在创作期间,曾得中国著名画家陈白一、黄铁出、滕建国、滕召龙、周洁静、易图境、杨国萍、李欣欣等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对油画、中国画、现代民间绘画等技巧有一定的造诣。在创作中,郑自阳以“立足乡土、学习民间、广为借签、心得活法”为基本法则,将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风格清新、雅俗共赏,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在泰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屡
抗战时期重庆的木刻运动探析
作者: 吕晓   来源: 中华书画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观   战斗美术   社会环境   木刻漫画   其在   现代美术   套色木刻   理论建设   《新华日报》   解放区木刻  
描述: 抗战时期的美术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篇章,而以进步的木刻运动为主流的"陪都美术"又是抗战时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蓬勃兴盛,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由于战时陪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其木刻运动与解放区木刻运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代表着战时国统区木刻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战时重庆木刻运动兴盛的原因、分期及各阶段特点,理论建设和木刻运动特点的分析,从宏观上观照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特殊的一页,进而肯定其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
版画家、美术理论家王琦
作者: 华天雪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王琦   版画家   美术理论   美术思潮   美术创作   周恩来   《新华日报》   木刻   文艺方针  
描述: 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又在陶行知主办的育才学校绘画组任教,并与卢鸿基、洪毅然、王朝闻等合办《战斗美术》杂志。1939年2月首次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木刻作品。此后常
其他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选活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京大屠杀   新中国   宋庆龄   纪念馆   城市雕塑   侵华日军  
描述: “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揭晓“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雕塑”、“宋庆龄像”等60个城市雕塑项目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丰收门”雕塑等40个项目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的评选活动由全国城雕委负责组织开展。
塑以祭魂: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追记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主题   创作   三角形   纪念馆   和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   雕塑   侵华日军   遇难同胞  
描述: 甲午正月底,石城细雨,虽是早春,却泛着秋的凉意.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悼缅怀的人群络绎不绝,如同清明,默默的、缓缓的队伍在与群雕《逃难》的相遇中,尤显凝重.2014年2月25日
< 1 2 3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