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张掖佛教遗存书法艺术研究
作者: 张玉林   来源: 中国书法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存   佛教   书法艺术   张掖  
描述: 佛教自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因佛教经书的翻译、抄写和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为中国书法发展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资料。张掖作为西域走向中原的咽喉通道,在佛教文化的传播
展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揭牌仪式   展览   广播影视   丁观加   主办单位   开幕时间   国画作品  
描述: 展览蒹葭·瀛洲——丁观加捐赠崇明湿地作品展开幕时间:2017年11月28日展览地点:崇明美术馆主办单位:崇明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崇明籍画家丁观加将精心创作的描绘滩涂
关于工笔画色彩融合的探讨
作者: 叶丽美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适应环境   交流融合   工笔画   全球化   审美特点   文化差异   绘画色彩   中外文化  
描述: "全球化交往与其说锉平了文化差异,不如说使这些差异更加凸显出来。"工笔画色彩在与这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面对引入与选择、实验与创造,如何在改造环境与适应环境中确定自己的支点,凸显自己的民族绘画
以典藏活化彰显新时代气象—“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策展创意
作者: 邵晓峰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象   盛世   大写意花鸟画   活化   馆藏   精品   创意   中国美术  
描述: 花鸟画不但是中国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国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画种,可谓三十年来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中国画类型。在花鸟画中,其中既有极其率意泼写的大写意花鸟画,也有极其精工细作的工笔花鸟画,更有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宋代至今,擅长花鸟画的中国画大师代不乏人。既然具有如此特性,花鸟画也成为
瓷缘
作者: 张玲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批评   青花瓷   中国文化   创造力   文化品牌   设计行业   设计实践   发现问题   文化创意   北京奥运会  
描述: 有位陶瓷专家曾在自己的诗中写道:"在外国人的瞳孔里,中国是一尊青花瓷器;在我们的心中,青花瓷上有一个完整的中国。"翻看着中国瓷器精美的图片,或优雅或高傲,或光滑或细腻,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的纯古浑厚,明净素雅,釉里红的纯美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古陶瓷的世界璀璨而美丽,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元素。
长沙窑陶瓷雕塑狮子浅析
作者: 张玉山   杨灿   刘芳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75年   陶瓷雕塑   传统图案   长沙窑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   狮子   《本草纲目》  
描述: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出西域诸国"。([明]李时珍撰,刘衡如校《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兽部·兽之二·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第2815页)但狮子图像是我国传统图案,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回望与接近
作者: 沈烈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创作   美术创作   边缘化   雕塑  
描述: 当架上雕塑的生存空间变得逐渐狭隘时,也许正是对其本质进行辨析的好时机。因为,在一定距离之外,我们的审视似乎可以发现边缘化的架上雕塑更为清晰的表达,同时也对它的困境能有较为明确的认知。目前的事实
中国形而上学的当代成像
作者: 唐尧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成像   创作方法   “河图洛书”   当代   艺术语言   文化符号   中国美术馆  
描述: 郅敏1975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赴法国研究雕塑艺术。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瓷学会成员,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机构成员。
交叉地带的跷跷板
作者: 仇媛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风貌   视觉焦点   “眼睛”   公共资源   改革开放   文化特征   艺术形式   城市雕塑  
描述: 艺术影响着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解读,也左右着我的情感走向和思维方式。我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实践往往依赖身边可视之物。即使它们是那么的司空见惯,我仍然乐于品读,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我隐隐约约却又清清楚楚地察觉到,在客观物像与我的主观意识之间存在一个交叉地带,我对这个交叉地带的认识似乎有些模糊不清。我觉得,这是一种我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清楚的微妙关系,或者说,这就是我一直以来试图在作品中娓娓道来的故事。
“塑痕—中国记忆”展与文化交流——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及曹春生访谈
作者: 李继飞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入访谈   建交25周年   文化交流   记忆   展览   中国故事   文化背景   中国美术馆  
描述: 温情,更具诗意。笔者有机会对艺术家康斯坦丁多次深入访谈。渐渐地他和他祖父的故事更加完整了。我们应有的在不同时空、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好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共识。
< 1 2 3 ... 97 98 99 ... 126 127 1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