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252 条
-
充分发挥雕塑的纪念性功能,才有益于城市雕塑事业的健康发展
-
作者:
石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纪念性
文化生态
城市雕塑
-
描述: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反映,表现的是与一座城市命运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历史伟人等重大题材,可以说是一部书写和叙述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史书",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在城市雕塑快速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生态问题,只有凸显雕塑的纪念性功能,才有益于我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
-
从材料看西方雕塑
-
作者:
庄家会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属性
新材料
艺术家
西方
雕塑家
双重属性
相对独立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现代雕塑
-
描述:
这篇文章从雕塑材料的运用方面,揭示了西方雕塑艺术在不同文化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中的运用的变异,指出了材料在雕塑艺术中具有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
-
文化视角与内心独白——读景育民雕塑作品有感
-
作者:
杨文会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视角
艺术圈
艺术创作
内心独白
艺术语言
艺术设计
作品
雕塑艺术
造型材料
传统文化
-
描述:
与景育民先生相识相交皆缘于雕塑,对其作品甚是关注。在艺术圈里雕塑这个行当,充其量也就算个有文化的劳动者。而
-
雕塑创作要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质
-
作者:
潘宏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发展
文化身份
地域特色
文化特质
地域文化
后现代
艺术创作
雕塑家
民族艺术
雕塑艺术
-
描述: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开放的文化态势已经势不可挡。艺术也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复杂的艺术生态环境和多元发展的局面。雕塑创作尤其迎来了
-
“第十三届中国雕塑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
作者:
蕴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杂志社
泛化
文化创意
雕塑家
后现代主义
雕塑艺术
工艺美术
概念
公共艺术
-
描述:
金秋十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雕塑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为泛·雕塑。参会理论家、雕塑家就泛雕塑的理论依据、概念边缘,以及雕塑艺术与当代观念、材料、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潘绍棠教授和四川美术学院王林教授主持。
-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泛雕塑”
-
作者:
楚歌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实践层面
实用艺术
艺术展
艺术家
文化创意
产业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工艺美术
-
描述:
《2007泛雕塑艺术展》暨第13届中国雕塑论坛,于今年10月10日~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对泛雕塑作出了梳理与探究。
-
关于泛雕塑——兼及文化创意产业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产业化
艺术实践
社会责任
审美意识
艺术家
文化创意
艺术品
知识产权保护
雕塑艺术
现当代
-
描述:
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
-
文化艺术的复兴与整合:中国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谈“泛雕塑”
-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杂志社
整合
文化艺术
雕塑家
复兴
雕塑艺术
工艺美术
学会
-
描述: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雕塑艺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比如2001年的时候,《雕塑》杂志社曾经组织一批大陆雕塑家参加台湾的一个袖珍雕塑展;2005年大陆的雕塑家朱尚熹、杨金环赴高雄参加一个雕塑创作营;2006年,台湾雕塑家萧长正、朱
-
众生喧哗背后的生长点——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记
-
作者:
王文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长点
大众文化
展览
后现代
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
作品
波普艺术
雕塑
关注现实
-
描述:
当看到《星期天的早晨》这样的作品时,不能不让人吃惊,如果不是展览标题的提醒,我怕不会想到这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仅仅20岁出头的当代年轻人
-
论雕塑艺术创作多元化发展趋势
-
作者:
邵玲莉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
创作
雕塑艺术
发展
-
描述:
国际文化的交流,使陌生新奇的文化不断在人们熟悉的环境里出现,让人惊讶,使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封闭的文化体系无法保持其常在而走向与新文化的融合、交叠。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因素,正改变着人们固有的审美观念。雕塑艺术的教学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