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252 条
-
中国雕塑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设部
艺术馆
第二次
会员代表大会
社团
副主席
雕塑
中国美术
文化部
学会
-
描述:
家协会副主席刘大为、文化部社团办主任马文辉、文化部社团办处长马俊英、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安远远,中国雕塑学会顾问、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
-
雕塑艺术的生态向度
-
作者:
滕小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生态因素
雕塑理论
雕塑家
生态意识
城市公共雕塑
文化生态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把“雕塑与生态”这一国际性的时代热门话题抛撒在“天府之国”成都橙黄橘绿的余韵中。论坛期间,还同时推出颇具拓展性和针对性的“和而不同·西南当代雕塑邀请展”。雕塑理论的探讨与雕塑实践的展示给秋冬之际的中国雕塑界营造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文化景象。
-
立体花坛——生生不息的绿色雕塑
-
作者:
刘彦红
刘永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化
绿色雕塑
立体花坛
-
描述:
立体花坛本身是生态雕塑的载体,同时也是雕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它在主题思想、施工技术、艺术表现、环境效益各方面均体现了现代雕塑的生态化,成为城市绿色雕塑的代表。
-
传统的缺失——对当前中国雕塑界文化生态之思考
-
作者:
吴雅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
中国古代
古代雕塑
受教育
美术史
思考
艺术创作
雕塑家
文化生态
中国美术
-
描述:
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某个雕塑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和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对这类遗产(指中国古代雕刻)关注得实在太少了,
-
神秘的明晰——殷小烽的雕塑
-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比例
中国当代雕塑
人类情感
神秘
抽象性
个性化人物
现代主义
作品
特殊性
传统雕塑
-
描述:
由人体比例的变形与夸张所带来的抽象性因素,使传统雕塑的学院写实人物逐渐转向现代主义对雕塑形式的专注,这种专注淡化了个性化人物塑造的情感的特殊性而日益强化了对人类情感的表现。1989年,当
-
肖像雕塑与中国文脉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肖像雕塑
肖像作品
传入中国
艺术家
新传统
当代性
先进文化
雕塑家
文脉
-
描述:
公园共同主办,参展的28位艺术家在雕塑艺术领域颇具实力。他们以不同的符号与表现方式,推出新的力作加盟《人文平台——中国当代雕塑家实验肖像作品展》,并试图从文化与艺术及多元的开放语境,表现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各界名人)所表现的先进文化的意义。策展人:王中景育民
-
“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作品展
-
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展人
滑田友
中央美术学院
捷克斯洛伐克
创作研究
群众文化
社会主义国家
作品
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
-
描述:
群众文化艺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职。1950年,其学生时代创作的作品《丈量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参加
-
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的窗口
-
作者:
韩璐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
主要城市
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
旅游城市
发展空间
城市雕塑
城市历史文化
现代雕塑
-
描述:
中国现代雕塑发展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城市雕塑概念的引入,不仅拓展了架上雕塑的发展空间,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及文化特色。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
-
艺术与责任——兼论雕塑院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
作者:
马亚非
张松正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发展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影响力
城市文化建设
雕塑家
精神文明建设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
描述:
我国城市雕塑振兴以来,雕塑界逐渐形成了国家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人工作室并存的格局。雕塑院是雕塑工作者聚集的单位,应主动承担起振兴雕塑的社会责任,站在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地把握这一
-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当代意义
支点
艺术概念
社会文化
艺术形式
精神需求
雕塑艺术
主要体现
公共艺术
-
描述:
泛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概念来看,是具有当代社会意识,以及方法论意义的。其文化支点主要体现再它多样并存方面,宽容和接受差异方面,以及艺术传播方面。再推进雕塑艺术形式语言的发展的同时,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层次的审美与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