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前】搜索到相关结果 44 条
-
谈几种明代家具的形成
-
作者:
王世襄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家具
基本形式
中国古代家具
明式家具
继承
宋代家具
定型
造型
扶手椅
明至清前期
-
描述:
任何一门艺术,到了某一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光辉,因而被称为黄金时代,都是从它的前一时期的成就继承、发展而来的。被推崇为中国古代家具顶峰的明至清前期家具当然也不例外。它所继承的主要是宋代家具
-
河北曲阳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
作者:
李恩佳
李文龙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墓
河北地区
发掘简报
五代墓
曲阳县
浮雕
前室
墓葬形制
文物
十二生肖
-
描述:
1994年6月,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一座古墓被盗,随后文物部门确认该墓是一座五代时期壁画墓。1995年7至1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曲阳县文物管理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西燕川村位于曲阳县城西北约30公里,定州至阜平的公路在村北通过(图一)。墓葬位于村西约2公里坟山的山间小盆地中,据当地群众讲,解放初期此处有一土丘,用长条
-
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
-
作者:
罗世平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墓
五代墓
画法
水墨山水画
唐代
美术史
曲阳县
前室
中国山水画
河北省
-
描述:
的王处直(《旧唐书》有传)。该墓用青石砌筑。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耳室和后室组成,墓室全长12.5米。墓壁满绘壁画,内容除男女侍、牡丹图、花鸟、云鹤和大型乐队浮雕之外,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两壁水墨山水画。这两
-
浅谈曲阳五代墓壁画
-
作者:
郝建文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花鸟画
团花
五代墓
天象图
绘画技巧
曲阳
前室
线条
红色
-
描述:
曲阳五代墓壁画由绘画和雕塑两部分组成,面积近100平方米。是绘画和雕塑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典范。绘画部分,比如前室,有天象图、云鹤、团花、垂帐、人物、花鸟、山水等,门类很多,画家仅采用了一条3~4厘米宽
-
生前创缘组织中白蛋白免疫组化的实验研究
-
作者:
竞花兰
徐荣华
邓平
祝家镇
来源:
广东公安科技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阳性反应
人白蛋白
生化自动分析仪
免疫组
死后损伤
总蛋白含量
枪弹创
生前损伤
实验研
多克隆抗体
-
描述:
生前创缘组织中白蛋白免疫组化的实验研究
-
济南民居·院落
-
作者:
姜波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间
通脊
内函
世俗生活
前廊
梅兰竹菊
五间
檐柱
雀替
东关
-
描述:
了,后院是整个院落的主体,一般由五间正房和三间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在整个院落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一般建于三层台阶之上,外带前廊,前廊檐柱上多雕刻有精美的挂罩和雀替,正房门多采用落地櫊
-
仿瓷阻燃雕花门板制作技术
-
作者:
于仁贵
来源:
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玻璃纤维布
制作技术
不饱和聚醋树脂
轻烧镁粉
发展前景
装饰纸
添加剂
短玻璃纤维
硫酸亚铁
雕花
-
描述:
仿瓷艺术浮雕门板以轻烧镁粉为主要原料,经自然固化一次成型,具有阻燃、防水、抗折抗压耐酸碱腐蚀、不变形无毒等优点。门面呈欧美式仿古浮雕花型图案,精美豪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配方(wt
-
目前话剧的文化定位问题
-
作者:
俞洛生
来源:
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宣传艺术
创造性
文化地位
当前的情况
文化定位
历史功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话剧
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
-
描述:
我感到现在搞话剧的,就拿今天来开会的,每个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当前的情况下,讨论、研究一下上海话剧的文化定位,很重要。现在很不可思议的是,不知道把话剧放在什么位置上。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上海
-
乾隆御窑象生瓷
-
作者:
吕成龙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突出成就
以物寓意
故宫博物院
荔枝
紫砂陶
前所未有的
古铜器
花生
错金银
-
描述:
清代乾隆时期,陶瓷工艺集历代名窑成就之大成,在技艺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而最能代表乾隆时期制瓷水平的即后人所称的“唐窑”。习惯上的唐窑,系指内务府员外郎唐英於乾隆二年至十九年(1737—1754年
-
亲近大自然
-
作者:
刘爱民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正前方
山峰
管理局
奇趣
三清山
原计划
山顶
茶庄
琵琶
-
描述:
各异,山就多姿多情。大自然丰富多采又瞬息多变的光芒、色彩、形状、声响都令人赏心悦目,陶醉缠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到名山大川中饱览秀色、吞纳众奇。无数的自然美景无不令人心向往之,情独钟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把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