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刘庆】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刘庆邦:守持与转变
-
作者:
娄奕娟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美
原始生命力
《城市生活》
刘庆邦
合理的社会关系
社会性
人性之美
作品
马克思恩格斯
短篇小说
-
描述:
一刘庆邦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 ,他把他短篇小说的视角对准社会底层 ,展现了丰富而层次分明的人性。他熟悉并执着于冀中平原上的农村、矿井和煤窑的世界 ,在他所描述的这个世界里 ,对原始生命力的敬畏与感悟 ,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和情感的体验 ,以及对这个世界里人的朴实而复杂本性的挖掘 ,都表达了一个作家对人的现实境遇 ,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认知 ,也体现了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被众多评论者认为是一种“人性美” ,认为刘庆邦展示了一个完美丰满的人性世界。但笔者认为 ,刘庆邦小说中“人性美”的丰厚程度并没有评论者所赞赏的那么高 ,在某种程度上 ,他小说中的“人性美”是不充分的 ,“人性美”的特征虽然明显但却不够丰盈。刘庆邦小说中的“人性美”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怀春的思绪” ,“旺盛的性欲”和“坚韧的生命力”。《梅妞放羊》、《闺女儿》、《鞋》属于第一类 ,《青春期》、《嫂子与处子》属于第二类 ,《曲胡》则属于第三类。在这些作品中 ,确实洋溢着一种人性之美 ,如一道温煦的阳光穿透厚重的痛苦与磨难的阴翳 ,使平实的生活拥有了一份难得的暖意。但不可忽视的是 ,刘庆邦小说中的人性缺乏一种自觉的意识 ,社会性的因素也不充...
-
一个人的战争
-
作者:
万秀凤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模式
《城市生活》
人性
审美意识
刘庆邦
主题思想
短篇小说
-
描述:
刘庆邦是一位写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作品通常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不过,这回,刘庆邦的目光从农村、矿井、煤窑转向了城市,演绎了一个人与自行车纠葛的故事,这就是他二○○二年发表的《城市生活》。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田志文几次三番地设法把一辆无名氏的、没了车座的“死车”从路牙子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剔出来的故事。第一次,当他看到那辆“车座的地方只剩下一截锈迹斑斑的钢管”、“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皮”的自行车时,“心里有些不平”,于是,他把那辆“死车”扔到了“小吃店后面放着的大铁皮斗子的垃圾里”,干完后,“他不禁有些微笑”,但当晚,“死车”却又回到了整溜架子的中间,田志文见此“简直有些气恼”,等到天黑,外面人稀了,直至楼下扒垃圾的老头和一位青年女子走了,他“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便动手把“死车”扔到一百米外的地方,哪知“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那辆“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上,这回,田志文铁了心,非得把那辆自行车清理出队伍。两天后,田志文把“死车”推到了街面上的饭店门口,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死车”竟又不屈不挠地回到了原地。田志文为何如此煞费苦心、不厌其烦地要与一辆“死车”较劲呢?为什么一辆普通的自行车会搅得田志文时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