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化价值的实现:挥洒真实,为时代造像——青年油画家赵晓东艺术论略
作者: 龙红   王玲娟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赵晓东   平视   人文关怀   农民工   中国油画  
描述: 青年艺术家赵晓东先生的油画创作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写实性极强的主体呈现,赖依于其绘画性极强的技法支撑,让人能充分地感受到"准确"与"具象"的魅力.唯其"平视",保持了一种画家与现实社会生活中诸对象的平静密切对话状态,一方面使真实性获得了保障,另一方面当然地体现出作者对主体人物的切实的人文关怀.
里帝欧餐厅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食物原料   表现手法   数码设计   原始   餐厅   菜肴   设计师   内空间   雕塑   农民  
描述: 在里帝欧餐厅我们看不到法式菜肴。它更像热情纯朴的农民,提供的所有食物都是最原始、最绿色的。在里帝欧,每一位主顾都能享受简单而难忘的一餐,这些食物原料都直接来自猎户、农民和渔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让“三农”问题逢春风化春雨:访全国人大代表、营口青花集团董事长王守彬
作者: 高军   华南   李景艳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农业   问题   中国   农村   农民  
描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让“三农”问题逢春风化春雨:访全国人大代表、营口青花集团董事长王守彬
生态休闲 风景如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休闲   风景   侧记   上海   金山区   枫泾镇   农民画   中国农民  
描述: 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起源于枫泾镇中洪村。近年来,枫泾镇积极将金山农民画发源地向全国农民画集散中心转变发展,打造“中国农民画村”。这种民间绘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亿万中国农民
重返石河
作者: 孙丽云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惠农政策   石河村   农民  
描述: 阻碍石河村发展有两道坎:自然环境中的干河已被治理,人们头脑中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如何确定? 如果不是回村前就说准了在Y8公交车张伍堡站下车,我绝对不敢相信前来接我的这个精瘦、黢黑的汉子就是当年那个十八九岁的留瑞。留瑞现在是北京市延庆县张伍堡治超站的协管员。 留瑞向他开车的朋友介绍说:“这是35年前到我们村插队的知青,那时还没你呢。”小伙子很茫然:“35年?太遥远了,那时啥样?”是呀!阔别了35年的石河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我下乡插队的村子叫石河村,是延庆县井庄公社的一个山区自然村。为什么叫石河,是因为村前有一条宽宽的、布满乱石的干河套。石河村距离京城90多公里,当年从家回村很周折,因从县城到村里一天只有一趟车,所以全程需要十来个小时才能到达。现在从北京西站到延庆县城有多列火车,开往村里的Y8公交车一小时一趟。走基层让我有机会重返第二故乡。 石头河不见了 当车穿过一片树林时,留瑞告诉我“这就是当年的河套子”。我向窗外望去:一行行碗口粗的杨树枝盛叶茂、婉蜒伸去,晨曦把塞外深秋的早晨渲染的五彩斑斓。思绪把我引到了35年前的冬末春初,那是我第一次走河套。
孙君 我的乡村我的画
作者: 柳开林   李樱   来源: 三月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建设   艺术思维   画笔   垃圾分类   乡村   三农   环保理念   油画   世界   农民  
描述: 或者他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投在人海里便会立刻被淹没,但正应了那句话:大象无形,大雅朴拙。孙君,1961年生人。油画家,环保画家,2007年入选中国最有影响的三农人物提名,用画笔表达乡村之美,用艺术思维规划农村建设。
《人山人海》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绝望
作者: 曲辉   来源: 三月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厂   煤窑   导演   目标   警察   搜索   报仇   偏远地区   凶手   农民  
描述: 2007年8月,贵州六盘水的农民代天云在用摩托载客时被一男子在偏僻处杀害,警察发了协查通报后却再无音讯,他的五个兄弟放下生计,兵分几路,骑着摩托车搜索十余省偏远地区的矿区、砖厂、砂石场,以打工名义
无法优越 我们日渐稀薄的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月风·新闻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厂   煤窑   导演   目标   警察   搜索   报仇   偏远地区   凶手   农民  
描述: 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礼仪民俗、道德精神,太多我们自感优越的传统文化,是否真的斤两十足,是否只是皮囊空空,已经成为画饼充饥的幻觉?我们与传统中国的联系正日渐纤细疏远,甚至已经割裂,如同断线的风筝。 文 本刊记者 曲辉 摄影 本刊记者 张立洁 今天,中国人正在自己的母邦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出走和远游,这种出走既是地理的,季节性的,又是文化与精神上的。我们与传统中国的联系正日渐纤细疏远,甚至已经割裂,如同断线的风筝。 经济飞涨,GDP年年保八,但我们的精神却走进了盲区。我们对自身宝贵事物的发现和珍视无一例外地晚点。它们中的许多,正行走在消逝中,悄悄驶向黄昏。 对于我们中的多数而言,欧美文明的繁杂和光怪陆离使人目迷五色,如臻幻境。但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这绝非正途。华夏文明正面临着失去生命力和调和能力,趋于沉默或附庸的隐忧。从经典史籍到民间手工艺,从建筑服饰到书画曲艺,从节庆礼仪到忠孝廉耻,我们面对外界引以为傲的中国传统,究竟稀薄得还剩下多少? 经典阅读的大撤遇 有多少孩子是玩过了日本的《三国志》游戏才对三国历史大感好奇的?有多少年轻人听过了口齿不清的《东风破》才知道兑了水的唐诗宋词也足够静美浪漫的?旧时孩童启蒙时即背诵的《百家姓》、 《三字经》、 《弟子规》,早已被教辅材料逐出了课堂。中学毕业了还在背“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愿人长久”。而大人们则抱着厚黑学和股票投资指南手不释卷。今天除了几句常用语磨得耳朵生茧外,有几个大人还能来上一段?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典籍特别发达是原因之一,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朝各代修史立传。作为继承传统而言,文本的经典阅读很重要。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等等,全部以经典文本的形式传承给后人。孩童启蒙念《四书》,稍大则开始读“经”, 《诗》、 《书》、《礼》、 《易》、 《乐》、《春秋》,蕴含精神指向,讲治国做人,是在传道,输送精华。但是现代教育已经没有传道,教书而不育人,只填送知识,却无法提供民族精神的归宿。 我们的官员稍微多引用了几句《大学》和《礼记》之类的传统经典,便赞誉漫天,需要出动各式专家给予浩繁注解,公诸世人,这只能证明公众的传统底蕴堪忧,而经典正在大踏步地撤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等,中国典籍遍布大街小巷,他们对孔子、王阳明、朱熹等中国古代先贤推崇的程度,中国人无法想像。祖先那些藏于典籍后的美丽故事和精神,在喧嚣的消费文化洪流下沉入萧条的底床。 礼仪节庆的遗失与变异 端午插艾条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仿佛停留在了传说中。城市化进程使得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 传统的过年,是中国人最为典型盛大的节日,是一个浑然有机的过程,农历腊月初八后即开始准备,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直到正月十五,供佛、扫年、祭灶、置年货、祭祖、迎财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逛庙会、闹元宵,仪式活动鳞次栉比。 而如今恐怕只有除夕看春晚这样的“伪民俗”保留下来。鞭炮不放了,孩子们丧失了最后一点乐趣。置办年货变味了,改为商场血拼;全家团圆饭,改在酒店里觥筹交错;拜年则打个电话,甚至只是手机短信群发了事——极富传统蕴味的节日,只剩下吃喝玩乐的消费主义外壳。这使得80后、90后对屈原、介子推分外陌生,他们熟络的是丘比特、耶稣和圣诞老人。 不仅节庆习俗残留无几,传统礼仪也面临尴尬境地。我们之所以自称“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与秩序,统统形诸发达的礼节仪式当中。一部《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描述如此详尽。由于历次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它们中的大多已淡出我们视野。其中值得惊讶的是,曲阜的祭孔仪式,竟然得派人员去韩国学习模仿。当年接受传统文化的弟子成了我们今天的老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孔子说, “礼失求诸野”,今天我们也许只能往大陆以外的“野”追寻逝去的礼仪和民俗了。韩国幼儿的礼仪教育就是曾经的中国人自幼要接受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民初的辜鸿铭学贯中西,毕生拖着小辫,却也不得不作愤激语,称真正继承中国文明精华的是日本人而非中国人。反倒是那些真正走出国境的真正游子,往往保持了相对饱满的礼仪精神与形式。各国的唐人街古风淳朴,遇传统节日时有着大陆都市无法企及的文化氛围。也许正因为远离故土,所以他们牢牢地抓住仪轨,以免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迷失吧。 民间手工艺的断流 还记得《核舟记》吗?小小一枚核桃,未盈一寸,却雕成了一船、5人、8窗,即便手卷与念珠这样的小物件都精细琢磨,人物神情微妙,古人在不借助任何现代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高难度艺术品,着实让人拍案叫绝。可现在,这样高超的民间手工艺,又流失到哪里了呢? 名扬海外的传统工艺景泰兰,全部工序加起来有上百道,光学下来就要花上数年时间。老艺人相继离世,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诸多工艺美术厂却被迫卖掉地皮,北京工艺美术厂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老师傅们去扫马路或者卖白菜。北京工艺美术厂是工艺美术“四大名旦”——景泰蓝、玉器、雕漆和牙雕的集大成者,这个企业的倒闭,也标志着一个行业的危机全面来临。 连景泰兰这样的国宝工艺都式微如此,更惶论那些野生于更民间和街道的手艺:扎染、柳编、漆艺、珠绣、泥塑,仅仅听到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到陌生。老艺人们带着他们的绝妙技艺,悄然离开了这块已经习惯于批量工业制成品的土地。而后来人,只能从博物馆或书本上缅怀一门手艺的美好了。 建筑,生长并破坏着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是一个民族凝固的音乐。一座缺少旧建筑的城市,就如同一个失去记忆的人。行走在欧美的人,往往发现几百年前的建筑布局未动分毫,新城在老城旁边拔地而起,二者安然相处。 这仿佛曾是包括梁思成在内的许多老建筑师心中的理想图景。而我们的城市格局则是风云变幻,破坏性生长——在这片被戏称为“拆呢” (China的谐音)的土地上,诚如《桃花扇》所记: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法国汉学家让·吕克·多梅纳克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到北京的任何一条街道走走,你就会明白这一点:中国人每个星期都在对城市过去的遗迹、对所有让人感觉是这个国家活遗产的东西进行着改造。能够逃过改造的只有那些官方公布的受到保护的古迹。” 我们目击着一线城市成为外国二流设计师的试验场,二线城市长达十余年瓷砖外贴的风潮,无数新建筑的寿命只有几十年,而无数旧建筑、名胜古迹在遭遇着大屠杀式的拆迁改造。我们将如何向我们的子孙去述说那曾经的辉煌?如何去述说四合院,那些里弄、小巷、土楼,去述说那些想象中的城墙、城门、牌楼、民居?难道那一切都仅仅是停留在了黑白或彩色的摄影中,停在了我们骄傲的幻觉之中。 音画曲艺:逝者如斯夫 我们的传统艺术呢?中国画写意的传统已在玩弄中丢失。号称亚洲最大艺术品交流市场的798,充斥的也不过是西方后现代或投机“政治波普”的油画,此外就是后背穿刺吊起来自我标榜的行为艺术。我们大量模仿着西方的所谓现代艺术,画虎类犬,邯郸学步,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风格在哪里呢? 大众Mp3和KTV中响起的全部是模仿港台日韩的流行曲风,迎宾送客如果需要所谓的民族特色,亮的是短裙大腿、 “女子十二乐坊”式的廉价“套餐”。年轻人都学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方乐器,中国的二胡、京胡、琵琶、笙、芦笛等乐器还有几个人欣赏?街头酒肆卖唱的还能听到二胡的声音,其余也只能在晚会才可以欣赏过场。当羊群已经不复再见,面对演播厅的观众,伴着电声乐队迪斯科节奏,枉然挥鞭,哪里还能叫信天游? 曲艺呢?地方戏的种类和曲目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山西残存的戏班子演一场只拿几百块钱。几大剧种只能硬撑门面,陷入僵化。小曲艺更是香火零落,按郭德纲的说法, “传统相声总共有1000多段,经过我们努力吧,现在还剩那么400来段。”以往的中国人、中国品味不再,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又能去往何方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优雅的汉语汉字不再 最近在网上流传着一段学者用先秦古音朗读的《关雎》,使得四座皆惊:原来我们的祖先发音是这个样子的,怪不得一些古代诗歌用普通话读起来体会不到妙处,因为韵
老照片 斜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月风·新闻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厂   煤窑   导演   目标   警察   搜索   报仇   偏远地区   凶手   农民  
描述: 辑文 冯欢 法国巴黎的萨纳大街,新开了一家门脸不大、取名为“罗蜜”的画廊,经营19世纪的工艺品和绘画作品。画廊临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幅19世纪著名画家沃格纳的人体油画。这幅画仿佛有些魔力,像磁铁般吸引着行人的视线,不少路过的人,都会在它前面停下脚步,同时,这幅画又像神奇的试剂,使人们在它面前显现某种品性。这也难怪,1948年的巴黎还不怎么开放人们不免有些大惊小怪。 画廊老板是擅长“街景照”的法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的好朋友,闲暇时,他常常来画廊玩耍。这一情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为把这样一幅画放在橱窗里是一种挑衅,一种煽动。如果躲在橱窗后的暗处,把各个观画者的不同反应一一拍摄下来,一定是一组很有趣的专题照片。于是,他就在画廊里找了个适当的角度,坐在一把椅子上,把那台常用的禄来双反相机安放在膝盖上,连续不断地进行拍摄。他把这种做法,戏称为“开地球的玩笑”。 由于橱窗玻璃的反光,站在窗外观画的人不容易发现坐在室内暗处的杜瓦诺。再加上专心致志地观看油画,其神态更是真情流露,2、3天这样“守株待兔”式的拍摄,战果辉煌。最精彩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乘着他夫人兴趣盎然地评论其他画作时,斜眼偷看那幅裸女人体,其目光妙不可言。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杜瓦诺适时地按下了快门,为人们留下了“人世百态”的一面。 在法国摄影界,杜瓦诺与布列松并驾齐驱,被誉为“一个逝去的巴黎的眼睛”。1950年他拍摄的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张接吻照片《巴黎市政厅前的吻》,在2005年巴黎达索拍卖行拍出了15.5万欧元的高价。摄影评论家经常把杜瓦诺跟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相比,说他总是用一种温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视着他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的确,杜瓦诺的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有意味的瞬间。他喜欢跟普普通通的市民们在一起泡酒吧,喝咖啡,聊天。人们不但不怕杜瓦诺身边的相机,甚至还心甘情愿地充当他拍摄的模特。这组照片正是证实了他的摄影观点: “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情景是最动人的。你在街道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在镜头前给你安排出来。”
2010年首届中韩残疾人美术交流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月风·新闻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厂   煤窑   导演   目标   警察   搜索   报仇   偏远地区   凶手   农民  
描述: 残疾人美术交流展成为中韩两国残疾人艺术界新的沟通桥梁,也成为两国残疾人艺术领域最高水平的展示平台。交流展展出作品包括书法、中国画、韩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以及农民画、陶艺、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本次展览
< 1 2 ... 55 56 5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