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因“血统”而夭折的画家
作者: 李咏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小时候,我看了场秦腔古典名剧《三滴血》。回家以后就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乌纱帽和官袍,趴在桌上用圆珠笔画。 那是我第一次对画画产生兴趣,不到四岁半。 后来,我开始自学素描。除了上学、吃饭、睡觉,我把全部时间都用来画画,爹娘很发愁。那个年代,都希望孩子能“学习好”,其他方面,过得去就行。但他们仍然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娘管理着一家印刷厂,各种纸张有求必应;我爹请人给我做了大大小小好几个画夹,里面是木板,外面用军布包起来,粘好,两边钉上背带。 上中学以后,我认识了一位姓戴的美术老师。每周末我都去看他写生,他画的是油画。从他那里,我学会了用湖蓝色给画打底,湖蓝和一切颜色都是可以相融的。 后来,我在哈密的学校里认识了郭鸿儒老师,新疆“四大才子”之一,毕业于齐鲁美术学院。学校大礼堂两侧有两间厢房,一间是他的卧室,一间是他的画室。认识郭老师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临摹。我的画纸高、宽都是2米,展开有一面墙那么大。 灯光从石膏像的斜上方打过来,我站在5米开外的地方,用铅笔量比例、打点、走轮廓,黑白灰的过渡、头发和皮肤的肌理……然后退后几步、上前几步地虚着眼看。
墙中人
作者: 十八须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他就坐在某个学校的围墙里。最早发现他存在的是一群学生。大家都以为是一幅画得不错的油画。五官清晰,立体感十足,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像个街头流浪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个街头流浪汉的肖像,身上的衣服是混搭型的,头发乱七八糟,像稻草。脸上不太干净,一看就知道很久没有洗脸了。最吸引人的是他那双忧郁的眼睛,让人一看,灵魂就会沦陷进去。 当然,说话的学生只是开玩笑。然而,墙里的他不好意思了,他在众目睽睽下转过身去,留给学生们一个背影。 所有的学生一时间都停住了呼吸。他们的眼珠子差点掉到了地上。后来终于有人回过神来。“他在动!”“肯定!”“是不是见鬼了?”“也许。” 一群学生惊恐地跑进学校。没过多久,又有更多的学生跑了出来,还有好奇的老师。他们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拍照,录制他在墙里活动的视频。因为墙里的流浪汉明显是个内向的汉子,不习惯这么多人的注视,他在墙里一边走动,一边用手遮着脸。然而,他走到哪里,好奇的人就跟到哪里。 当天,这段超自然的视频就传遍了全城,接着又传遍了全国。然而,没有人能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学校里,城市里,网络里,到处议论纷纷。 在议论最早开始的时候,学校的论坛上出过一个帖子。
故意失败
作者: 李宝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爱丽丝是美国一家知名马戏团的著名演员,她是表演空中飞人的。当她在空中飞舞着的时候,就像一只燕子,小巧玲珑,揪着观众的心,和她一起飞舞。出色的表演引来观众热情的掌声,每当爱丽丝做出一个有难度的动作时,观众席里就发出一阵唏嘘和惊讶之声。 可是有一次,在纽约一个大型演出场所演出时,却出了一点意外。爱丽丝在高空中荡来荡去,观众们的眼球随着她转来转去。这时,爱丽丝想要做一个新创的高难度动作,从这一边飞到另一边,中间大约五米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内,做一个一千零八十度的大翻转。这是爱丽丝的首创,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人尝试过做这么高难度的动作,最多也就是七百二十度的翻转。因为时间短,翻转的速度要很快,所以难度特别大。场外解说播放了这样的说明,是为了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果然,爱丽丝要做这一动作了,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盯着爱丽丝。只见爱丽丝从一边搭档的手中飞出,迅速翻转,三百六十度,七百二十度,一千零八十度——爱丽丝成功地翻转了三圈,可是因为时间超了一些,当她翻转完三圈时,已经超过了另一边搭档的双手能力所及的范围,也就是说另一边的搭档已经没有能力抓到爱丽丝了。当然,爱丽丝从高空中掉了下去,摔在了拦网上。
那条没有编制的军犬
作者: 老兵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当兵所在的连队驻扎在内蒙边防某地。由于部队地处边防,战备形势很严竣,一两个哨兵根本就看护不过来,很多连队都养狗。当时我们连队也养了一条雌性的小黄狗,小巧玲珑、机敏警觉,很是招人喜爱。 到第二年春天的某一天,连队驻地里不知从何处走来了一只黑色的大四眼狗,此狗长的高大雄壮,四肢粗壮有力,一连数日,无论如何撵,它就是不走,就这样,此狗就在连队里住下了。战士们给它起了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大黑。在以后的日子里,大黑就配合小黄协助值勤的哨兵担当起看家护院的重任。 从大黑的外表来看,一副呆呆憨憨的样子,实则不然,大黑相当聪明。一次,我连二排去团农场执行两个月的生产任务,在那些日子里,该排武器装备的例行擦拭保养任务就由其他班排的战友来进行,当大家来到枪械库取出二排的枪枝时,一件不可思意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大黑挡住了道路,死活也不让通过。一开始大家很是纳闷,不知是何道理。此时有个入伍前在家养过狗的战士说道:“它可能是不让我们拿走二排的枪枝。”并建议大伙将武器装备放回库房,再空手走出来。呵呵,这次大黑果然不挡道了,大黑的聪明简直令人刮目相看! 大黑还凭着它的忠诚勇敢和聪明机敏,救过一个战士的生命。
时光卑微,温暖记忆
作者: 梅吉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叶小婉的初恋来得很早,是十四岁那年。彼时,她有许多的白头发,是俗话的少年白,医生说是青春期内分泌失调造成的。班里有人喊她白发魔女,自卑就根深蒂固了。 叶小婉是在图书馆遇到徐朗的,她正席地看书,听到有人吹口哨。她透过书缝看过去,就见到了那个玲珑少年。少年时的爱恋是不需要太多迂回曲折的,只是一个瞬间,叶小婉就认识了徐朗。她开始了尾随,在树影斑驳里,跟他走很远的距离。转角处,徐朗拦下她。他说,叶小婉,要去看电影吗? 她说好。电影院的光线很暗,他的手放在椅把上,碰到了她的手臂,他有些生硬地把她的头按到他的肩膀上,她的心哆嗦得厉害。其实除了靠在他的肩上,他们并没有过其他的亲近,更多时候两个人就是热烈聊天。他毫不介意叶小婉的白发,他说,其实不细看,根本就没有。她知道他说的不对,鼻翼却感动得酸楚,她在夜里不停地梳头,对着镜子微笑。 夏天到尾声时,徐朗家遭遇了一场大火。然后,他退了学,不得其踪。他就这样从叶小婉的青春岁月里隐退了。这就是叶小婉的初恋,很短,但她一直都记得徐朗。 只是叶小婉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重逢。此时,徐朗是一个肾病患者,严重到了会死掉;而她,是眼膜劝捐者
忧伤的女人像
作者: 程玮   来源: 意林12+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效   杰克逊   指环   蟋蟀   团队   理查德   好莱坞   新西兰   农民   泰勒  
描述: 19世纪有个意大利画家叫做莫迪利亚尼,他笔下的女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很长的鼻子,鼻子下面是一张小小的嘴巴,看上去有一点娇嗔柔弱,又有一点忧伤。他的艺术生涯有点像梵高,生前很潦倒。他没有像梵高那样把耳朵割下来。而是一生气,把自己最后几件雕塑作品扔进了故乡的河道里。像梵高一样,在他去世后,他的画作和雕塑被供上了世界艺术神殿。 1984年夏天,有一个石雕像在莫迪利亚尼家乡的小河道被打捞起来。这是一个女人的石雕像,线条很简单,小小的眼睛,长长的鼻子,底下是一张小小的嘴巴。艺术鉴赏家和罗马大学艺术系的权威教授们激动万分。除了大师莫迪利亚尼,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用这么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如此打动人心的娇柔和如此深沉的忧伤呢?电台,电视台,一切新闻媒体对这个忧伤的女人像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石像在大师故乡的博物馆盛大展出。人们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围绕在这个忧伤的女人面前,如痴如醉。 这时候,有三个学艺术的大学生沉不住气了。他们抱歉而胆怯地向博物馆负责人宣布:对不起啊,这个石像是我们恶作剧,用了一个晚上雕刻出来扔进河里的。一开始,人们哈哈大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想像力的玩笑。可是,三个学生说,真正开玩笑的,不是他们,是那些专家权威们。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