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日本现代绘画巨匠作品展》在京展出
作者: 周莲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现代绘画   19世纪后期   美学观念   美术创作   中国画   作品   传统审美意识   日本绘画   20世纪前期   日本画  
描述: 日本绘画分“日本画”和“西洋画”两种,酷似我国的“中国画”和“油画”之分。这是因为中、日两国在继承自己传统画和接受西方现代绘画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两者交织并存,共同发展。 日本近代绘画大体可分为
精灵可爱的肥猪唛:记音乐传真X-A1合并式扩音机
作者: 学明   来源: 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编辑部   器材   扩音机   合并   功放   传真   电源设计   椭圆形   新知识   音乐  
描述: 因为工作上的方便,笔者闲时便会上编辑部讨教,看看有什么新东西、好东西,看看那些最新的境外权威评论从中也学到很多新知识,充实自己的词库。那次一踏进编辑部的门槛,目光立即被放于器材架上的一台小巧精致的椭圆形功放(第一眼感觉是功放)所吸引,皆因笔者历来都十分喜欢那些娇小玲珑的迷你器材,所以当第一眼
从《浮士德》延伸出来的音乐作品(上)
作者: 梁荣超   来源: 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作品   博物馆   管弦乐   歌德   李斯特   梅菲斯特   柏辽兹   世纪初   传说   浮士德  
描述: 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在欧洲简直是家喻户晓,关于他的事迹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巫师、术士、星相学家、走江湖的医生,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预言家、学问渊博的学者,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抑或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使人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
作者: 沈福煦   来源: 南方建筑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色调   中国古代   建筑中   苏式彩画   建筑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   色彩艺术   旋子彩画  
描述: 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特征中国古代的色觉与设色,也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特征。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可以总括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直观的,非理性的;二是社会伦理的,有诸多约定俗成的“意义
100万人再就业
作者: 李建国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再就业工程   下岗工人   下岗职工   产业结构   再就业服务中心   富余人员   下岗人员   劳动力市场   国有企业职工   传统产业  
描述: 100万人再就业李建国改革开放就像一个五彩的魔方,它使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的经济飞速地旋转起来,为此,那些阻碍旋转的因素被不可避免地调整、重组,一些人无可奈何地走下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中国人叫“下岗”),其中部分是因为这些人跟不上或者不适应“新的运转方式...
独树一帜的“金墓博物馆”
作者: 程卫军   乔祖明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雕   博物馆   金墓   文物考古工作   北方地区   墓葬   金代   传统建筑   文化系统   考古发掘  
描述: 、玲珑剔透的砖雕及丰富的装饰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风韵的墓葬文化系统。稷山目前共发现金代墓葬14座,其中已发掘9座,全部是仿木砖雕结构,平面形制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面积约7至10平方米,类似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四合院形式。墓室四
西黄寺的塔与牌坊
作者: 陈江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乾隆   佛学院   八角形   造型   北海公园   山门   藏传佛教艺术   喇嘛   供养人  
描述: 位于北京安定门外西北偶黄寺大街的高级藏传佛学院中,深锁着一座鲜为人知的西黄寺,这里荟萃了藏传佛教艺术瑰宝。一进山门就会被高矗于眼前的造型奇特、美轮美奂的喇嘛佛塔所倾倒。这座佛塔虽不如北海公园的妙庆寺
让鲜花伴您跨入二十一世纪
作者: 杨顺仁   来源: 城乡建设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鲜切花   21世纪   城市居民   花卉资源   鲜花   精神文化   形态变异   国际市场   花卉栽培   优秀传统文化  
描述: 花卉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它既反映了大自然本色的天然美,又有出自人类反心的艺术美。可以说,花卉的欣赏,是一种艺术欣赏。而且,由于她是有生命的艺术品,能以色、香、姿、韵等多方面,给人以美的本受。自古以来,人们就给花以极高的评价。常常用花米比喻天真的儿童、美貌少女、诚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以及种种美好的愿望。在人们的心目中,花总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上溯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诗经)里就有青年男女互赠花技表达感情的记载。《楚辞》中出现了几十种花草名目,以花喻人、啥事、喻理、喻倩,成为千古绝唱。到了唐代,诗文中就有了“共近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描写。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花市,有了以花谋生的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和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宋朝苏东坡有过这样的名句:“花落花开不间断,春去秋来不相关”;明时郑板桥也写道:“春兰去了夏兰开,几回投去几回栽”。说明当时人们栽花已很普遍。同时,种花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清朝八届大钩(广东新语)中记载,当时仅广东一带,就已有相当数量的花农。即所谓“珠浦之人,以珠为假;花田之人,以花作在。”在道光年间,黄子高在一首诗中写道:“悔不庄头村内住,一生衣食素...
艺术的儿子——怀念曹辛之同志
作者: 吴道弘   来源: 出版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性与时代性   黄士陵   书籍装帧设计   继承与创新   装祯设计   图书宣传工作   整体设计   点符号   民族传统文化   叶圣陶  
描述: 我至今珍藏着一幅邹韬奋先生半身油画像的印制品,神态庄重,色彩明亮,有一种感人的强烈印象。那帧像页是我四十六年前刚刚参加三联书店工作时保存下来的。我敬仰韬奋先生,对这幅画像也留下深深的记忆。1950年我调到北京后,三联的老同志告诉我,这油画是曹吾画的。画家曹吾就是曹辛之同志的笔名。可以说,我认识辛之同志的绘画
< 1 2 3 ... 7 8 9 ... 12 13 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