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165 条
-
裘盛戎的韵味
-
作者:
翁偶虹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个系统
听众
八十年代
表演艺术
上海
声腔系统
郝寿臣
共同喜爱
裘盛戎
戏曲艺术
-
描述:
在将近二百年的京剧史中,唱工花脸不谈其流派师承,只谈其声腔特色,约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宏厚凝重的系统,始于何桂山,循序为金秀山、刘永春、裘桂仙、讷绍先,郝寿臣、王连浦、马连昆、娄振奎、赵文奎。一个是高亮玲珑的系统,始于穆凤山,循序为郎德山、刘寿峰、刘鸿升、刘永奎、李长胜、董俊峰、王泉奎。对于这两个各有千秋的声腔系统,多少年来的广大听众,也各有偏爱,从被部分听众所偏爱,到获得广大听众之共同喜爱,则始于金少山,
-
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时间的考证
-
作者:
彭江流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工人
青年一代
仪器仪表
四化
业余生活
沙市
思想工作
业余时间
思想政治工作
艺术团
-
描述:
这个问题“文化革命”前是有定论的,是一九二一年冬。多种史书均有记载,如《红色的安源》《萍乡人民革命斗争史》《江西人民革命大事记》等。“文化革命”之初,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江青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航红卫兵的谈话中说:“安源煤矿是主席走去的。沿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陈伯达接着说:“安源煤矿首先是主席去的。”由于要突出“走去的”和“首先”,经过一些牵强附会的调查以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改为一九二
-
腐植酸钠在景德镇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
作者:
王永生
来源:
吉林石油化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乾隆时期
满族
无量寿佛
金铜
瓷佛像
清代宫廷
藏传佛教艺术
佛教造像
粉彩
-
描述:
腐植酸钠在景德镇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
在国民党统治下景德镇工人的生活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工运史料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时代
陶瓷厂
中国陶瓷
荷兰
陶瓷制品
陶瓷业
民族特色
德尔夫特
青花
世纪初
-
描述:
在国民党统治下景德镇工人的生活
-
江西景德镇新建仿明代古窑瓷厂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社新闻稿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作品
爱好者
艺术陶瓷
艺术瓷
现代艺术
景德镇陶瓷艺术
釉里红
陶瓷研究所
拍卖会
工艺美术
-
描述:
江西景德镇新建仿明代古窑瓷厂
-
制瓷艺师舒翁、舒娇事迹考
-
作者:
陈柏泉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阳
生活气息
杂记
宋代
民族风味
江西省
庐陵
釉下彩
吉州窑
装饰艺术
-
描述:
舒翁、舒娇是宋代吉州窑制瓷石手,可是文籍上记载的事迹却仅一(?)半爪,语焉不祥。本文根据二舒同时代欧阳铁杂记及近年出土遗物作了考证,对舒翁、舒娇的创作活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廊。
-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宝贵遗产
研究工作
中国美学
文学艺术
美学理论
周扬
我国古代
整理
音乐
-
描述:
周扬同志在《美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谈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上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工艺、园林、书法、篆刻,几千年来我们勤劳的祖先留下了许多水平极高的艺术
-
现代绘画百年——第四章——野兽派
-
作者:
约瑟夫·爱弥尔·米勒尔
弗兰克·爱尔加
姚国强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兽派
艺术作品
艺术家
现代绘画
雕塑性
马蒂斯
梵高
油画
二十世纪初
艺术批评
-
描述:
1880年梵高在给他兄弟泰奥的信中曾写道:“目前的这种绘画很有可能会变得更敏锐细腻,更富有音乐性而不是更多的雕塑性。总而言之,它预示着‘色彩时代’的到来。”这是一番很有预见的言辞,二十世纪初期兴起
-
画坛楷模-祝颜文梁先生艺术生活八十年
-
作者:
莫朴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油画艺术
教授
教育事业
艺术事业
祖国
现代美术
奠基人
专科学校
颜文梁
-
描述:
今年是我国美术界的老前辈颜文梁教授九十大寿。颜先生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事业近八十年,是我国油画艺术和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二十年代
-
我们不会为《父亲》感到耻辱
-
作者:
郭祖祥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中国农民
父亲
三十年
老年农民
我国农村
红旗
农业生产
社会主义经济
发言权
农民收入
-
描述:
我今年39岁,从1962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当一个普通农民,至今已20年了。对于画画,我是门外汉,但对于油画《父亲》是否“辱没”了当代中国农民的问题,我自以为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1.《红旗》19期有一篇文章,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状况,按农民收入把
<
1
2
3
...
7
8
9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