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189 条
-
西方战后雕塑
-
作者:
胡宜苏
沈润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布朗库
二度空间
现代派艺术
阿尔普
工具材料
艺术作品
石雕艺术
抽象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
描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世界里,油画与雕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的活动领域愈来愈密切地联系起来,甚至几乎达到合二而一的程度。“雕塑”这一术语赢得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在二十世纪初现代派运动伊始之际是不曾有
-
“变异”的启示
-
作者:
陈皖山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启示录
构成主义
中国古代艺术
我一
艺术感染力
视觉中心
英雄人物
创作过程
电影艺术
趣味中心
-
描述:
一张古代亚述的雕塑图片吸引了我,塑的是位端坐的老人,手法是写实的,但却引起了我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发笑,有一点;发泄一番,不能完全排除……但它确确实实把我给吸引住了。几年来,这种雕塑始终缠绕于我
-
现实主义艺术之我见
-
作者:
王强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人道主义精神
创造物
创造自己
现实主义艺术
中所
细微末节
美学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
僵硬性
-
描述:
现实主义艺术一词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对现实作出批判的“批判现实主义”,表现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以个体为特征原则的“新现实主义”等等。我认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力求表现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着的东西,记录和报道他所生活的社会,把他对生活内容的选择所创作的艺术品给观者以提示,给他们以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而在这提示中,人道主义精神是串贯始终的。艺术家说:这就是生活,请你看看并作出结论。
-
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规律性
-
作者:
杨成寅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西方绘画
中国画家
以形传神
内在精神
中西绘画
现代派绘画
中国绘画
形与神
以形写神
-
描述:
(一) 世界各国的绘画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世界绘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从追求形似开始,经过形神平衡的阶段,而达于形神兼备、以神为主的高度。这是绘画和雕塑的发展的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绘画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西方绘画也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中国传统绘画,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晋以前,都是以“存形”为主要追求目标。把远古绘画的形象的不似看成是有意的创造,是不合实际的猜测。相传三国时,吴帝孙权有一次命画家曹不兴作画,这位画家酒后糊涂,不慎将一点墨汁滴
-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枭类题材研究
-
作者:
刘敦愿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出土资料
文化期
商周时期
迷信思想
商代晚期
西周初期
西汉晚期
宗教崇拜
兽面
-
描述:
枭类俗称猫头鹰,古名鸱鸮,也简称为鸮或鸱。在中国,长期以来,曾被认为是形貌与声音都很丑恶的不祥之鸟,因而表现在古代花鸟画方面,从不见描写;陶瓷、刺绣等工艺品与民间艺术品,也不用作纹样母题;到了近代
-
若有人兮山之阿
-
作者:
许叔阳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鬼
雕塑语言
感受
造型性
空间
古代神话
形体
题材
屈原
造型手段
-
描述:
关于《山鬼》的创作,简单地说,我只是想通过我熟悉的雕塑语言、形体、空间,线条等等造型手段,来表达我对屈原诗篇的感受,创造“九歌”中诗的意境和情趣,塑造山鬼的美的形象。表现古代神话题材和表现生活题材一样,都有赖作者对题材的深刻感受和出自内心的创作激
-
玲珑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问题讨论
-
作者:
文子中
来源:
山东地质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位素年代学
同位素年龄
元古宙
印支期
太古宙
长春地质学院
等时线
年龄值
年龄数据
花岗岩体
-
描述:
关于胶西北玲珑花岗岩的成岩时代问题争议已久,各家意见很不一致,诸如太古宙(郭文魁,1949)、中生代(刘国昌,1950)、元古宙(长春地质学院,1962;山东省地质局原807地质队,1965;805
-
小巧玲珑,独树一帜-访江西《信息汇报》
-
作者:
吴铭
来源:
新闻实践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散文
现代文学
《透过灰暗的车窗……》
-
描述:
小巧玲珑,独树一帜-访江西《信息汇报》
-
塑像“建设者”
-
作者:
钟涤
来源:
建筑工人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复利用
结构材料
拱形屋面
降低成本
现代艺术博物馆
环境保护
板成型
临时性建筑物
建筑物拆除
施工速度
-
描述:
"建设者"是立于成都市水碾河路口街心花园内的大型不锈钢圆雕。一男一女青年建筑工人,分别立、坐于大型管道上展望未来,它显示出青年一代对祖国的四化建设满怀壮志,信心百倍。雕塑总高为12米,座基为红色花岗岩,采用不锈钢板裁块拼焊技术建造。
-
和平雕像
-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工人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复利用
结构材料
拱形屋面
降低成本
现代艺术博物馆
环境保护
板成型
临时性建筑物
建筑物拆除
施工速度
-
描述:
‘和平雕像’矗立在日本长崎市和平公园。这个公园是长崎市建立的‘世界和平象征区’,四十年前这里是美国投到日本的第二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心。‘和平雕像’由我国雕塑艺术家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设计创作。创作过程中胡耀邦同志亲笔为雕像题写了‘和平’两个大字,并审定了用赵朴初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