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京人】搜索到相关结果 108 条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海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底蕴
北京人民大会堂
收藏
文化村
故宫博物院
大师
美术师
艺术造诣
肇庆市
工艺美术
-
描述:
,在中国砚雕艺术界享有盛誉。代表作"锦绣山河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名字镌刻入"景仁榜":"江山多娇砚"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堂藏物字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海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元首
工艺美术师
文化底蕴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人民大会堂
艺术造诣
1951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描述:
,在中国砚雕艺术界享有盛誉。代表作“锦绣山河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名字镌刻入“景仁榜”;“江山多娇砚”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堂藏物字第49号);“盛世龙腾砚”被朝鲜最高国家元首收藏;连续五届
-
为招商引资架金桥
-
作者:
晓霞
来源:
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投资项目
承办
洽谈会
北京人民大会堂
招商引资
创新项目
雕塑公园
服务平台
中国民营企业
展会
-
描述: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企业,倾力提升参展单位品牌形象,促进各项交流合作,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主办,中国民营企业网、北京东方舵手信息咨询公司承办的的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创新项目暨招商引资洽谈会,于2006年9月22~24日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隆重举行。本届招商洽谈会在综合前三届洽谈会成功举办经验的基础上,30余家外国使馆
-
读《北京人》一语
-
作者:
栗正
来源:
求是杂志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口述实录文学
故事
《北京人》
普通人
张辛欣
-
描述:
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谈话,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件不需要复施刀斧的雕塑。——作者之一张辛欣——我们之所以选用口述实录文学的样式来写一百位普通人,
-
磅礴精致陈良敏
-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中国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主任
全国政协
书画创作
北京人民大会堂
办公厅
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书画
委员会
-
描述:
陈良敏,1951年生于福建。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政协办公厅书画创作室画家、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工笔画院副院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几年,应邀为有关部门创作巨幅画作,其中:
-
青岛出版集团携多本新书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
作者:
王媛
林竹鸣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图书订货会
北京人艺
西游记
王朝闻
出版集团
青岛
读者
新书发布会
-
描述:
本刊讯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青岛出版集团举行了《王朝闻全集》《少年读西游记》《分清体质降血糖》《故事中的北京人艺》等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其中,青岛出版集团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王朝闻全集》共36
-
风向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乡致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皮筋
北京人
重庆市
表面涂料
记忆
时尚
白色
婚纱
酸奶
油画
-
描述:
瓷罐酸奶重新走俏白色矮墩墩的可爱瓷罐,用红皮筋套着的纸盖,醇厚香甜的酸奶让人忍不住一饮而尽——存于北京人记忆中的瓷罐酸奶,一提起就有了亲切感,仿佛回到孩提时代。如今,生产瓷罐酸奶的老厂只剩下一家,瓷罐酸奶重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尽管很多商家规定,购
-
雕塑:传扬奥运精神
-
作者:
符振彦
来源:
北京房地产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京人
奥运精神
中国人
奥运会
雕塑
-
描述: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世界的人们在中国的北京不但看到了北京人的笑脸,也在现实和街头的雕塑中读到了中国人的奥运精神。
-
画家韦艺和
-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徽师范大学
委办
美术系
北京人
书画家
钱绍武
中央美术学院
文化管理
中国书画
安徽省
-
描述:
韦艺和,笔名江南平虹,曾用名韦和明、韦义和,1965年7月20日生于安徽省和县,原籍皖肥东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大学中宣部委办群众文化管理系;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自幼酷爱
-
丹柿小院
-
作者:
方琦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居住
北京人
艺术家
解放初期
王府井
故居
老舍
周恩来总理
北京文化
柿子
-
描述:
丹柿小院——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最后住了16年的地儿,是一处极其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1950年回国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购买的,老舍因此成为解放初期政府批准作家自己掏钱买房的第一人,这个小院也成了老舍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这个小院坐落在东城丰盛胡同10号,由于北京当时有两个丰盛胡同,另一个较大而且有名些,所以发给老舍的信件常常错投到那里。老舍先生去世后,这里改成了丰富胡同,门牌也变成了19号。 来到小院,感觉其“地势”妙不可言。它与号称“天下第一街”的王府井临近,离隆福寺也几步之遥,附近学校商铺林立,可以算是繁华之地。但院外的灯市口西街不是交通主道,来往车辆并不多,所以并不嘈杂,再加上院子没有靠近马路并且有众多树木遮挡,院子就成了闹中取静适宜写作的好地方了。在小院的木椅上闲坐,想象几十年前这里曾居住过老舍先生这样的一位文学巨匠,不禁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乃至这里的空气顿生敬佩之情,顺便可以狡猾地猜一下,如果现在在这里定居,房价该会是多少钱啊? 浏览完小院,你会发现院中的特色物件多多。比如进到二门,迎面是一座现在北京很少见的五彩木影壁。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