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作者: 董媛媛   来源: 神州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西的云岗石窟   敦煌莫高窟   佛教雕塑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描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走进“宁夏敦煌”
作者: 探讨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须弥山石窟   石窟艺术   卢舍那佛   云岗石窟   宁夏   龙门石窟   西北黄土高原   敦煌   武则天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描述: 须弥山石窟,这座1400多年前开凿的艺术宝库,曾得到明朝皇帝英宗的赐名;这里的一个弥勒大坐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这里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中国罕见——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雕塑艺术的点性比较
作者: 戴耘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像砖   魏晋时期   云岗石窟   社会氛围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麦积山石窟   竹林七贤   雕塑艺术   文化圈  
描述: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年代不算很长,此间朝代更换频繁,各诸侯国征战连年,当时整个社会有一种不稳定感。上至士大夫、朝廷重臣,下至平民、布衣,都有一种遁世的心态,这从那时盛行的养士之风、竹林七贤等代表时尚可见一斑。人们对时世战乱不休,朝廷、党羽钩心斗角大为反感且又非常无奈,这种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力把把握,对当权者失去信心,再加之魏晋时期佛教的悄然进入等原因促使当时高层文化圈内出现了玄学并热衷此道,人们为自己的精神找寻一种慰籍,故而形成当时特定的时尚与社会氛围。 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人们想淡化生活,在精神领域达到一种平衡以超脱现实,这可以从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陶渊明的诗作散记中体会到。当时石窟中佛教人物及供养人造像特点多为瘦骨清像,身体多为细瘦、纤长、骨感清晰、淡化肉体,突出和强调了精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雕塑艺术的点性比较
作者: 戴耘   来源: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像砖   魏晋时期   云岗石窟   社会氛围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麦积山石窟   竹林七贤   雕塑艺术   文化圈  
描述: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年代不算很长,此间朝代更换频繁,各诸侯国征战连年,当时整个社会有一种不稳定感。上至士大夫、朝廷重臣,下至平民、布衣,都有一种遁世的心态,这从那时盛行的养士之风、竹林七贤等代表时尚可见一斑。人们对时世战乱不休,朝廷、党羽钩心斗角大为反感且又非常无奈,这种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力把把握,对当权者失去信心,再加之魏晋时期佛教的悄然进入等原因促使当时高层文化圈内出现了玄学并热衷此道,人们为自己的精神找寻一种慰籍,故而形成当时特定的时尚与社会氛围。 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人们想淡化生活,在精神领域达到一种平衡以超脱现实,这可以从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陶渊明的诗作散记中体会到。当时石窟中佛教人物及供养人造像特点多为瘦骨清像,身体多为细瘦、纤长、骨感清晰、淡化肉体,突出和强调了精
西行散记
作者: 耿明   来源: 文化时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四大石窟   泥塑   云岗石窟   砾岩   龙门石窟   行散   陈列馆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  
描述: 麦积山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誉,和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现存194窟,其中造像7200多身壁画900多平米。由于山体为沙砾岩,多不宜雕刻,所以造像多为泥塑彩绘或石胎泥塑,也有少量石雕碑刻。又由于沙砾岩石质疏松,而天水一带气候较湿润,一千多年的风化雨蚀,这些洞窟的前沿多已崩塌,以至壁画损毁严重。从现存壁画来看,无论内容、形式和描绘技艺都非常丰富和鲜活,不少壁画采用泥塑
北魏造型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
作者: 黄爱群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北魏   云岗石窟   现代艺术   中国美术史   直觉   民族性   造型艺术   现代民族   雕塑  
描述: 在中国美术史中,颇受重视的是有作者有理论有记载的作品,如在高雅之堂悬挂的文人画,却不免轻视了隐居在洞中、墓室中的雕塑与壁画;描写诗意、场景的风俗画得到垂青,而轻视了具有观念性、哲理性的宗教绘画。北魏造型艺术恰恰就是这种被轻视的对象。
论借形造形法之线的运用——以陈云岗为例
作者: 曾良超   来源: 人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陈云岗   传统   线  
描述: 陈云岗对古代文人的塑造是典型的“借形造形”,“借形造形”是主体对对象原始“形”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过程是对形的研究,结果是对原始形的转译和升华。“借形”的“形”是表现对象的原始外形,也是其内在生命的精神;“造形”的“形”主体对其容貌、情怀、品格、气质解读的“形”。“借形”让他的“情”既有踪可寻,“造形”又让“理”无章可依。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