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谈隆兴寺大悲阁须弥座石刻
作者: 刘友恒   樊子林   来源: 文物春秋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采莲舞   图版   下系带   右手   腰鼓   头梳   须弥座   石刻   乐伎   伎乐  
描述: 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的正定隆兴寺铜铸大菩萨,早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高大的身躯而闻名遐迩。而铜造像下面的石须弥座上的精美雕刻,除在一些建筑专著中提及和198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中个别载录外,尚未进行过系统介绍,更未引起广大游人与研究者的注意和兴趣。 如果说高大的铜佛像使人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冶炼铸造方面的非凡技能,那么须弥座上的浮雕,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集音乐、舞蹈、雕刻、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古代艺术画卷。
王建墓浮雕——乐器研究
作者: 李成渝   来源: 音乐探索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建   乐器   腰鼓   清溪道   筚篥   乐伎   浮雕   图鉴   《南诏奉圣乐》   铜钹  
描述: 王建墓,史称永陵,位于成都抚琴东路。这座1942年发掘时尚在成都西郊的陵墓,因市区逐年扩大,今已“进入”市区。 王建墓棺床东、南、西三面有石浮雕伎乐图二十四幅,其中,东、西各十幅,南面四幅。南面中线左右两幅各刻一舞伎,其余二十二幅均雕刻乐伎一人。二十二乐伎席地盘膝而坐,持乐器作演奏状。乐伎坐高大致相等。这为本文研究诸乐器之长短大小提供了一个比较的基准。 石雕风格以写实见长,刻画细致生动。横笛之竹节、几件鼓上丝绳的不同联结形式、筚篥的哨嘴与管身之衔接乃至横笛伎吹奏时两颊形成的酒靥都得到十分逼真的表现。写实而非写意,
千年唐音鼓乐 民族文化和融——王建墓石刻伎乐群鼓源释
作者: 秦方瑜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乐   王建   乐器   羯鼓   乐伎   龟兹乐   唐音   墓石   伎乐   鼓面  
描述: 四川成都老西门外有一座高约十五米,直径约八十米的高大土垄,这就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公元八四七——九一八年)的陵墓——永陵。陵墓中室红砂石棺床东、南、西三面束腰处,刻着一支深浮雕宫廷大乐队。这支乐队共有伎乐24人,其中舞伎2人,乐伎22人。乐伎中有21人手中各持一件乐器,另有一人手持两件乐器。乐器共为23件,按类别划分为20种,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仅无土类))。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鼓特别多。从类别划分为八种九件,排列极为集中,差不多占了全部乐器的40%。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王建墓内石刻伎乐使用的乐器会出现那么多的鼓?
错出精彩
作者: 何继英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世荣   底径   上乘之作   乐伎   刷釉   上海博物馆   马桥   文物库房   中国古陶瓷   泥片  
描述: 1994年,我刚调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一次在整理部门文物库房时,看到一件长沙窑贴花壶,壶摆在橱里,我扫了一眼,正好看到壶系下的一个胡人乐伎,好象乐伎头朝下,觉得有点奇怪,当时忙于搬东西,又碍于刚到一个新的部门,没细看也没多嘴,只是对自己说,可能是光线暗看错了,乐伎怎么会倒贴呢,过后也就抛在脑后了。近年在整理上海马桥遗址
上海博物馆藏唐邛窑乐伎俑和白釉印花婴戏图碟
作者: 周丽丽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器   白釉   瓷窑   乐伎   邛窑   上海博物馆   胎骨   印花   民窑   瓷器  
描述: 上海博物馆新改建的陶瓷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两件以往未曾展览过的藏品:唐邛窑乐伎俑(图一)和白釉印花婴戏图碟(图二),这二件瓷器,虽都为民窑生产,质量亦不算精细,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拍鼓技艺和瓷器婴戏图的起源、发展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详细介绍如下:邛窑是唐代四川地区颇负盛名的瓷窑之一,产品较越窑、长沙窑在质地和釉彩上略显逊色,但在器物造型上却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日常所用碗、盘、碟、瓶、灯、罐等器具外,邛窑瓷工特别擅长小形雕塑品(如动物、人物等)的生产,上海博物馆所藏邛窑乐伎俑即是一例.此俑高仅6.8厘米,直接用瓷土捏塑成形故胎骨是实心的,俑席地而坐,腿上放着腰鼓,鼓两端搁放在盘曲的腿上,昂首挺胸,全神贯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