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搜索到相关结果 1883 条
-
青年教师的精神需要不可忽视
-
作者:
万成
来源:
江苏高教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待遇
景德镇
激励手段
需要的层次
高校青年教师
物质需要
"无形"
激励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精神需要
-
描述:
青年教师的精神需要不可忽视江西景德镇高专万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高校在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仔细地考察高校在挽留青年教师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发现,对青年教师的物质需要考虑较多,而对其精神需要却有所忽视.实际...
-
精瓷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艺术陶瓷
景德镇
年代
主人
鉴赏
国内外
-
描述:
精瓷阁主人洪显华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于艺术陶瓷的收藏工作,经过20余年的辛勤努力,已成为景德镇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从2004年开始,其私家藏瓷陆续在本刊公开面世后,立即
-
小议谈话技巧
-
作者:
陈艳
来源:
声屏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引向深入
谈话节目主持人
编辑
观众
幽默
立意
谋篇布局
谈话技巧
参与者
选题
-
描述:
说什么,怎么说。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在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上下工夫。主持人要说出自己的话,而不是记者和编辑的传话筒,只有说出自己的话,观众才觉得贴切可信。主持人要说出自己的话就必须在确立了好的选题和明确了节目的立意后,开始精心地谋篇布局,比如话题如何展开,怎样环
-
试论中西方传统绘画现实因素的差异
-
作者:
王昌德
郑解
来源:
价值工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互补
现实因素
人文主义
-
描述:
中西传统绘画于现实因素的表现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发展境遇与文化地位。本文从各自文化背景入手剖析了中西传统绘画现实因素表现的差异性形成的原因、过程与结果。
-
现代陶艺欣赏之我见
-
作者:
程磊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作品
艺术欣赏
语言特征
现代陶艺
现代艺术
审美主体
欣赏者
欣赏主体
陶艺创作
创作主体
-
描述:
现代陶艺欣赏作为现代陶艺系统(创作、作品、欣赏)三个环节中的一环对于创作主体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作主体进行现代陶艺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之一,也是创作主体的劳动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必需
-
初中历史课学生自我督促档案的创建研究
-
作者:
汪慧勤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历史
自我督促档案
-
描述: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自我督促档案的创建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此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通过创建初中历史课学生自我督促档案,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我培养的能力。
-
放飞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作者:
程文超
来源:
都市家教:上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养
爱国主义意识
民族自豪感
孩子
古诗教学
语言文字
学生创造性思维
文化遗产
-
描述:
。其中被选人小学教材的有40余篇,这些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对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作者:
朱永红
冯浩
李蔓华
沈华靖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模式
Matlab
-
描述: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设计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此新型教擘模式用两个中心,三个学习空间来描述.然后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新型教学模式
-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文学生态——论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
-
作者:
钱果长
汪为青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政治抑压
文学生态
-
描述: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动力指标体系分析
-
作者:
张树林
计会德
来源:
中外企业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体系
社会化问题
认识论
政治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社会化过程
指标体系
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动力源
-
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建设,是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值体系的世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并通过个体内化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形成民众的常识,即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