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美术家协】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景德镇瓷艺风采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陶瓷
景德镇
江西省
艺术研究所
工艺美术学院
风采
中国美术家协会
瓷艺
-
描述:
乐穹原籍江西东乡,当代中国人物画家。从事美术研究、创作四十多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理事,景德镇美术馆馆长,景德镇画院常务副院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及景德镇艺术陶瓷商会、高岭陶瓷艺术研究所等多个民间陶瓷艺术团体的艺术顾问。[第一段]
-
何炳钦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学院
何炳
研究生导师
政府特殊津贴
政协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
陶瓷艺术
艺术学院
-
描述:
江西婺源人,1955年生,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该校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2004年“东方之子”栏目专题介绍个人艺术成就。[第一段]
-
艺坛风尚 独辟山水油画的蹊径
-
作者:
小凡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著名画家
创新之路
文史研究馆
个人作品展
山水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独辟山水油画的蹊径 ◎文/小凡 4月2s日至5月4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家王秦生个人作品展登录中国美术馆。著名画家吴冠中亲自为其“得意弟子”的画展作序,并称“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这次所展作品是王秦生2006年以后在北京创作的,是他沉默多年、潜心探索油画创新之路的一次集中展示。他用油画手法和色彩语言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了数十幅既有传统形式和造型结构又符合现代审美韵致的山水油画,形成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吴冠中此前专程到王秦生家中“探秘”,对于这次展出的作品,这位中国画坛的“倔老头”评价道:“王秦生寂寞地在生活中品尝古今,将古代纯朴的人生之美化成今日之宽宏与壮丽,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艺术创作如何体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与转换、如何实现东西方的融合,王秦生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的园地里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一个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讲述中国绘画审美精神和意蕴的艺术家。”范敬宜先生(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这样感叹:“读了先生之作,在惊喜之余,深感中国真正的传统不是后继无人,问题是长期以来,画坛无人认真研究倡导。读先生作品,不免产生‘空谷闻跫音’之叹。” 链接 王秦生艺术生涯简历 王秦生,生于1945年,山西平遥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长期在山西从事美术创作,20世纪70年代他就在主体性绘画创作中崭露头角。中国画《啊,祖国的瑰宝》(1980年)、《故乡》(1984年)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1991年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吴冠中师生作品展》,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一次转型,由主体性绘画转为乡土和风情,由中国画转为油画。90年代后期,王秦生访问西欧,历时半年,考察了西方古典和现当代艺术。此后,王秦生沉寂了近10年,开始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二次转型的漫长思索。 古道热肠王秦生 满街轿车,如成群乌龟,在红灯绿灯间缓缓前行,停停复停停。灰沙扑面中终于到了郊外小镇王秦生家。路被大家抢占,有车的侵略无车者之道,一路吵嚷,见缝插针地拐入了家门。入得院来,豆棚瓜架,藤花、盆栽,猫狗相亲,是自家天地,独立门庭了,虽然庭外嘻杂,嬉笑怒驾只一墙之隔。 多年不见秦生的作品,我是专程赶来探看其秘密工作的。他的厅里布满了巨幅油画,画面大都幽暗,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欢笑歌舞,没有鲜亮的色、闪光的物。我进入了穆静世界,数百年前未经污染的山水民居,宁静的主人或独坐,或对弈,似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 貌似传统山水,但王秦生并非沿传统山水画的曲径小道而入。沉香劈山救母,三圣母直面了人生,或者今人坐直升飞机直降于数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逃出了当今这个纷乱嘈杂、伪劣假冒、纵横捭阖的丑陋人世。 王秦生钻进过学院式、传统式绘画技法,而且功力不浅,他以这些程式手法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创作,也获奖。他到西方世界观察现代和古代艺术,有所悟,大悟,感到自己走了长长的弯路,拾人牙慧。艺术必须探寻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何在?他沉默了,沉默了多年,他少发言,只思索。 我主动要求去道路难走的他家看新作。意外,他全无拳打脚踢的媚人姿态,他沉醉于艺术之纯净,人性之真伪,深感自我发展的艰辛。他与八大、龚贤等人对话,谈人生体悟,谈绘画之效应,他用今日造型的新观念,发展他们的所思所求,用钢筋替代木结构,用概括替代铺陈,重视整体形态的动与静及新颖势态的营造,扬弃重复与累赘。 《雪原》、《云山》、《晨寂》、《泰山之松》……大自然之貌,在作者眼中,是画是诗,寄寓着腾飞与超越,于是表现手法千变万化。 愿人们潜入生命底层,随着久远时代的变迁,体验生之无限! 王秦生寂寞地在生活中品尝古今,将古代纯朴的人生之美化成今日之宽宏与壮丽,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吴冠中 20120年元月
-
国内看台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内
中国文学
综合材料
美术作品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看台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青年美术作品亮展中国美术馆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见上图)目前在中国美术馆登场。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品9127件,经评委严格评审,精选出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漆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各类美术作品526件,其中优秀作品128件。这些作品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青年美术家敢于创新、敏捷活跃的特点。
-
如梦如歌的旖丽
-
作者:
水天中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展
油画作品展
艺术家
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风
美术馆
北京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艺术荒芜的年代,就在那个年代,石齐凭借刻苦的修炼和艺术上的颖悟,从文化荒漠中艰难地伸展出艺术的绿芽。当人们在那个被政治斗争污染了的画坛看到石齐充满人情之美的作品时,确实有“耳目一新”的快意。 上世纪70年代末,石齐进入他艺术的快速发展期。他自树一帜的风格和形式,与当时中国人对自由、开放的明朗期望相伴而生。但多才又多思的石齐没有固步自封,他一直在思考和追寻中国绘画新的可能性。与许多同行不同,对本土绘画遗产和西方艺术的广泛观察、比较没有使他坠入文化民族主义的地窖,而是激励他投入艺术创新的波澜。他曾虚心研究林风眠、李可染、黄胄等人的艺术,但他没有模拟大师的步履,而是从这些富于创造精神的前辈手中接过个体创造的薪火。石齐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我是现代人,现代人就一定要有现代中国画,在我的思维中我不愿走老中国画的老路”。出于进一步强化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绘画样式,以画出“现代中国画”的愿望,近几年他开始画油画。但这并不表示石齐放弃了原有的画路,油画只是石齐艺术之树的又一个枝权,其根脉原出自一体。 石齐的油画作品之所以值得关注,是由于在油画中石齐显得更为自由,更为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审美理想,他对青春的热爱和对思想自由的憧憬。当然,也可以感受到这位性格倔强的艺术家对中国画坛清规戒律的弃之不顾。但多年浸润传统绘画的艺术积淀,赋予他的油画创作以含蓄、潇洒的气度,他不是在“塑造”和“堆砌”,而是在“挥洒”。粘滞厚重的油彩,在他手下变得轻盈飘忽。但他并没有削弱色彩在他画面上的分量,甚至于比一般油画家更注重色彩的表现力,饱满、鲜明的色块常常与深重沉着的线与面相互辉耀。 在多年绘画实践和对中西绘画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石齐将他的艺术目标归纳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三象合一”。笔者没有为此向他请教,但按笔者的粗疏理解,这不是一种系统的艺术观念,而是多种观念和手法的融合。在不同情况下,他尝试具象、意象和抽象不同分量、不同比重的融合与共存,用过去的说法是具象中“参以”抽象因素。正是这种参杂、糅合、并置与交叉,使他的近作与“正统”中国画、油画不同,别有一种如梦如歌的旖丽与恍惚。在他的油画里,流动、闪烁的色彩中,依稀可见现实人物影像的投影。那却不是生活中实有的具体人物,而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感情印象,遥远记忆与情感向往的综合。画家站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将曾经是“亲近”而且“逼真”的人与自然陌生化,打破干篇一律的绘画程式,于是也就改变了我们观看绘画的习惯性淡漠,迫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观看绘画、感受世界。这使他的作品远离“通俗”的浅薄,而拥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从初次看到石齐的中国画作品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0多年时光。我们都进入老境,但从艺术思维的活跃与创作的激情而论,石齐仍然在日新又新。他多年的试验、思考归结为一点,就是在“艺术”与“功夫”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笔者愿更多的画家对此给予理解和认同。
-
工笔遇到当代 一样擦出火花
-
作者:
王嘉祎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作品展
艺术家
火花
中国美术家协会
当代
创作现状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落幕。以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征集作品展三个部分,展示了近30年来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到国内工笔画的创作现状。此次展览展期不长,人气却不小。既有“外行看热闹”,也有“内行看门道”,工笔画似乎也一改传统的面孔,重新加入到了“小鲜肉”的行列…… “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每3年一届,本次展览延续了上届“工·在当代”这一主题,旨在继续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思考其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意义所在,并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发展和面对的挑战。
-
当代工笔画“更新”中
-
作者:
肖凡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更新
创作发展
传统工笔画
风潮
收藏市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
当代
拍卖市场
-
描述:
近年来,工笔画的创作发展和收藏市场成为国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比如,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中诸多工笔画作品不断获奖,同时,在收藏和拍卖市场上,不仅传统工笔画市场稳步上扬,“新工笔”也掀起一股风潮。
-
高云作品赏析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苏省文化厅
中国画专业
作品赏析
研究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华文化
-
描述:
高云,江苏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术馆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系全国美展第十届、第十一届评委,兼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
-
汪桂英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研究所
中国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
协会会员
艺术大师
景德镇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
陶瓷工业
-
描述:
汪桂英,女,室名“平山草堂”。原籍江西省乐平市,1931年8月出生于景德镇,195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美术系。1956年调入中国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负责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的陶瓷造型设计,并主持参与了“7501”瓷及多项国家礼品瓷的设计与开发。1978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