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当代艺术视角
作者: 苏旅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艺术教育   油画家   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专科学校   艺术视角   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描述: 赵松柏的《漓江山水印象系列》,把我们熟知的漓江山水从清秀妩媚式的旅游风景中蜕化出来,变为有重量、有文化内蕴、有艺术意味、有东方禅学的绘画作品。赵松柏在作品中采用了油画特有的
神气冲融 平淡天真
作者: 曹天成   来源: 书画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淡天真   水墨画   中央美术学院   神气   中国美术家协会   风格   西方美术史   中国现代美术  
描述: 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赴苏联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国现代美术,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曾任《世界美术》杂志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主编。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铁笔传神 华夏一绝
作者: 宗书荷   来源: 当代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兄弟   中国工艺美术   传神   协会会员   浮雕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雕塑艺术   专业委员会  
描述: 近年来,关于"郭氏铁板浮雕"的报道不绝于耳,郭氏兄弟被问到的最多一个词汇就是"当初"或者"当年"--当初是怎么开始有了铁板浮雕的创作冲动的?当年,兄弟二人艺术的起源又来自哪里?
李绪刚
作者: 暂无 来源: 公关世界·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峰   水墨画   画笔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印象   豪气  
描述: 李绪刚,男,生于1946年,安徽滁州人,定居北京。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联谊会副主席、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社研究员、中国名家书面展示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会员。 自幼受家庭影响,痴迷绘画。曾受严格西洋画训练,练就深厚油画功底。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独立完成大量巨幅油画、宣传画,深得好评。 后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经多年奋力笔耕,博采众家之长,借鉴西洋画技巧,并能大胆创新。其花鸟作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清逸洒脱,不拘一格。 花鸟之中,犹擅梅花。笔下的梅花墨色淋漓、气韵生动,蓬勃向上,风格独立。其作品体现出梅花坚贞高洁的品格,同时借物言志,将振奋的时代精神融入自己的画风中。正如媒体说,将画外智慧与画中客体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超乎一般规度,以智者豪情和畅快笔墨表现自豪、激荡、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国画创作、教学及梅文化的研究工作。其作品因能展现时代风貌,广受各界人士赞赏。经常应邀参展,多次获奖,作品被商界巨贾及美、日、德、澳国及港澳地区人士收藏。 在“全球华人首届切尼斯书法美术大赛”中获得国画金奖。在“2008中国奥运年奖。赠奥书画长卷作品评选大赛”中获奖,并人编奥运书画长卷。
张永红
作者: 暂无 来源: 公关世界·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峰   水墨画   画笔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印象   豪气  
描述: 周年书画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纪念刘少奇诞辰1 10周年书画展”。由文化部、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澳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书画展”等。作品:“泰山颂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美学意境:简论喻继高先生绘画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指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商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   人民艺术家   常务理事   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   国际文化   职业画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描述: 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美学意境:简论喻继高先生绘画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指向
心系傣家真情如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商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   人民艺术家   常务理事   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   国际文化   职业画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描述: 文/刘大为 辛绍民 1957年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保持旺盛的热情,就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我在创作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人物画精英班画家。 文化部徐悲鸿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国画院国画部主任,现居北京。1989年深造于中央美院国画系。1994年舂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天堂))获2l世纪澳大利亚中国画展优秀奖。 2002年《孑L雀女》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2003年(《香溢雨林》入选第十七次全国新人新作展,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春华秋实j获“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情系雨林》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和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铜奖;《大唐击球图》入选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赴法展出。 2004年((初春))获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并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全国性文艺类突出贡献奖和青岛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艺精品创作突出贡献个人奖”,《踏春》入选第_届全国人物画作品展,并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5年《早春》获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铜奖,《傣亚之春》入选第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暨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人会美术特展。2006年《花腰少女》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人展。 2007年《春到傣家》人选第四届全国美协会员精品展,《花腰卜肖》入选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展提名展,《走过雨林》入选“草原情”全国中国画展,(滇国遗韵》等十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术馆及国家画院主办的刘大为工作室首届人物画精英班瀚风十四人中国画展。 2008年《锡伯族姑娘》入选“盛世和谐、情系奥运”全国少数民族风情工笔画提名展。 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及((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刊物。《辛绍民画集》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作品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美术馆及国内国家级艺术机构收藏。 多元化的时代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是画家们孕育激情与灵感的丰厚沃土。只要走进生活,贴近人民,画家们就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热情,就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我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这样的艺术观,在教学中也始终坚持这样的教学观。 辛绍民是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精英班的画家,在我的工作室进行了两年的学习和研究,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人物画家。其实,绍民在未进精英班之前,就有较高的知名度,创作了不少有影响的画作。在近几年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作品展中,他屡屡获奖,尤为难得的是他在”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中获得奖项,2004年还作为全国知名中国画家作品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 他的人物画以工笔见长,大多表现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别是其中对花腰傣少女与其生存环境宁静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情韵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读绍民的画觉得有一股热带雨林的浓郁气息扑鼻而来,使人不由地向往那种远离尘嚣、神秘而美丽的净土。绍民的画典雅清丽,富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他笔下的傣族少女纯朴、勤劳、美丽、善良,既洋溢着青春朝气,又透露传统古朴的韵味。那情那境,那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足可以把我们的神思带到如诗如画的西双版纳的风情之中。如《初春》、《香溢雨林》、《踏春》等作品,表现的是几位欢乐的傣家少女挑着一串串香包,踏着林问布满山花野草的小路缓缓而行,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让你仿佛听到她们的欢歌笑语之声。香包气味扩散到整个雨林中,而雨林中的野果也散发出野香,累累野果与串串香包相映成趣,画面中人美,香包美,果子也美,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绚丽画面。作品表现手法别开生面,笔墨丰富生动,不落俗套,人物与环境相辅相成,情景交融。 画中色彩清丽和谐、线条流畅生动、构图饱满完美,传达出一种清新的美感。这正是作者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熟悉和对题材深入提炼的结果,才把他的画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绍民的画风严谨细致,具有浪漫的抒情意味,在处理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上比较恰当,尤其在浓色与润墨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一体,使其绘画语言更为鲜明。如《唐人马球图》、《唐人游春图》等,具有较生动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从今年创作的作品看,他正在尝试工、写结合的表现形式,以体现出他对传统笔墨技巧和美学精神的深刻把握,也表现出他善于吸纳其他艺术门类养料,以及求变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在2004 年首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青年中国画提名展中,这种尝试的作品《早春》又获铜奖,这一殊荣说明了他的探索是成功的。 笔墨当随时代,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每一个当今画家应该努力的方向。不继承传统,就不能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价值;而囿于传统,一味在古人堆里沉溺徘徊,则永远没有出路。艺术需要借鉴,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凡是有用的都借鉴。借鉴的过程是采纳、更新与加工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情感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产生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而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的画家则理应自觉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从事艺术创作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绍民的作品不断获奖,得益于他在西双版纳八年的军旅生涯,得益于他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写生,亲近人民,练就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功力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绍民自1989 年在中央美院深造后,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可谓步履坚实。艺术之路没有捷径,也很艰辛,唯有扎扎实实,才能终有所成。绍民是以傣族人物而受到画坛关注的,如果说应该给绍民的创作提出些应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他有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表现能力,即希望创作出更有分量的作品来。 艺术之路是漫长的,也永无止境。绍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应当有新的、更高的起点和目标。绍民还很年轻,我们共同期待着他更好的作品问世。
传承西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油画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   传承   西北   中国美术家协会   语境理论   委员会  
描述: 金秋十月,瑞气呈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办,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的“传承西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和“溯古融西——油画中国语境理论对话研讨会”10月10日在西安美术学院正式拉开帷幕。“传承西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是“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首展。
艺坛风尚 独辟山水油画的蹊径
作者: 小凡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著名画家   创新之路   文史研究馆   个人作品展   山水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油画  
描述: 独辟山水油画的蹊径 ◎文/小凡 4月2s日至5月4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家王秦生个人作品展登录中国美术馆。著名画家吴冠中亲自为其“得意弟子”的画展作序,并称“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这次所展作品是王秦生2006年以后在北京创作的,是他沉默多年、潜心探索油画创新之路的一次集中展示。他用油画手法和色彩语言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了数十幅既有传统形式和造型结构又符合现代审美韵致的山水油画,形成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吴冠中此前专程到王秦生家中“探秘”,对于这次展出的作品,这位中国画坛的“倔老头”评价道:“王秦生寂寞地在生活中品尝古今,将古代纯朴的人生之美化成今日之宽宏与壮丽,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艺术创作如何体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与转换、如何实现东西方的融合,王秦生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的园地里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一个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讲述中国绘画审美精神和意蕴的艺术家。”范敬宜先生(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这样感叹:“读了先生之作,在惊喜之余,深感中国真正的传统不是后继无人,问题是长期以来,画坛无人认真研究倡导。读先生作品,不免产生‘空谷闻跫音’之叹。” 链接 王秦生艺术生涯简历 王秦生,生于1945年,山西平遥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长期在山西从事美术创作,20世纪70年代他就在主体性绘画创作中崭露头角。中国画《啊,祖国的瑰宝》(1980年)、《故乡》(1984年)在全国美展中获奖。 1991年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吴冠中师生作品展》,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一次转型,由主体性绘画转为乡土和风情,由中国画转为油画。90年代后期,王秦生访问西欧,历时半年,考察了西方古典和现当代艺术。此后,王秦生沉寂了近10年,开始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二次转型的漫长思索。 古道热肠王秦生 满街轿车,如成群乌龟,在红灯绿灯间缓缓前行,停停复停停。灰沙扑面中终于到了郊外小镇王秦生家。路被大家抢占,有车的侵略无车者之道,一路吵嚷,见缝插针地拐入了家门。入得院来,豆棚瓜架,藤花、盆栽,猫狗相亲,是自家天地,独立门庭了,虽然庭外嘻杂,嬉笑怒驾只一墙之隔。 多年不见秦生的作品,我是专程赶来探看其秘密工作的。他的厅里布满了巨幅油画,画面大都幽暗,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欢笑歌舞,没有鲜亮的色、闪光的物。我进入了穆静世界,数百年前未经污染的山水民居,宁静的主人或独坐,或对弈,似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 貌似传统山水,但王秦生并非沿传统山水画的曲径小道而入。沉香劈山救母,三圣母直面了人生,或者今人坐直升飞机直降于数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逃出了当今这个纷乱嘈杂、伪劣假冒、纵横捭阖的丑陋人世。 王秦生钻进过学院式、传统式绘画技法,而且功力不浅,他以这些程式手法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创作,也获奖。他到西方世界观察现代和古代艺术,有所悟,大悟,感到自己走了长长的弯路,拾人牙慧。艺术必须探寻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何在?他沉默了,沉默了多年,他少发言,只思索。 我主动要求去道路难走的他家看新作。意外,他全无拳打脚踢的媚人姿态,他沉醉于艺术之纯净,人性之真伪,深感自我发展的艰辛。他与八大、龚贤等人对话,谈人生体悟,谈绘画之效应,他用今日造型的新观念,发展他们的所思所求,用钢筋替代木结构,用概括替代铺陈,重视整体形态的动与静及新颖势态的营造,扬弃重复与累赘。 《雪原》、《云山》、《晨寂》、《泰山之松》……大自然之貌,在作者眼中,是画是诗,寄寓着腾飞与超越,于是表现手法千变万化。 愿人们潜入生命底层,随着久远时代的变迁,体验生之无限! 王秦生寂寞地在生活中品尝古今,将古代纯朴的人生之美化成今日之宽宏与壮丽,这是他独辟蹊径的艺术创新之路! 吴冠中 20120年元月
如梦如歌的旖丽
作者: 水天中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展   油画作品展   艺术家   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风   美术馆   北京  
描述: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艺术荒芜的年代,就在那个年代,石齐凭借刻苦的修炼和艺术上的颖悟,从文化荒漠中艰难地伸展出艺术的绿芽。当人们在那个被政治斗争污染了的画坛看到石齐充满人情之美的作品时,确实有“耳目一新”的快意。 上世纪70年代末,石齐进入他艺术的快速发展期。他自树一帜的风格和形式,与当时中国人对自由、开放的明朗期望相伴而生。但多才又多思的石齐没有固步自封,他一直在思考和追寻中国绘画新的可能性。与许多同行不同,对本土绘画遗产和西方艺术的广泛观察、比较没有使他坠入文化民族主义的地窖,而是激励他投入艺术创新的波澜。他曾虚心研究林风眠、李可染、黄胄等人的艺术,但他没有模拟大师的步履,而是从这些富于创造精神的前辈手中接过个体创造的薪火。石齐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我是现代人,现代人就一定要有现代中国画,在我的思维中我不愿走老中国画的老路”。出于进一步强化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绘画样式,以画出“现代中国画”的愿望,近几年他开始画油画。但这并不表示石齐放弃了原有的画路,油画只是石齐艺术之树的又一个枝权,其根脉原出自一体。 石齐的油画作品之所以值得关注,是由于在油画中石齐显得更为自由,更为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审美理想,他对青春的热爱和对思想自由的憧憬。当然,也可以感受到这位性格倔强的艺术家对中国画坛清规戒律的弃之不顾。但多年浸润传统绘画的艺术积淀,赋予他的油画创作以含蓄、潇洒的气度,他不是在“塑造”和“堆砌”,而是在“挥洒”。粘滞厚重的油彩,在他手下变得轻盈飘忽。但他并没有削弱色彩在他画面上的分量,甚至于比一般油画家更注重色彩的表现力,饱满、鲜明的色块常常与深重沉着的线与面相互辉耀。 在多年绘画实践和对中西绘画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石齐将他的艺术目标归纳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三象合一”。笔者没有为此向他请教,但按笔者的粗疏理解,这不是一种系统的艺术观念,而是多种观念和手法的融合。在不同情况下,他尝试具象、意象和抽象不同分量、不同比重的融合与共存,用过去的说法是具象中“参以”抽象因素。正是这种参杂、糅合、并置与交叉,使他的近作与“正统”中国画、油画不同,别有一种如梦如歌的旖丽与恍惚。在他的油画里,流动、闪烁的色彩中,依稀可见现实人物影像的投影。那却不是生活中实有的具体人物,而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感情印象,遥远记忆与情感向往的综合。画家站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将曾经是“亲近”而且“逼真”的人与自然陌生化,打破干篇一律的绘画程式,于是也就改变了我们观看绘画的习惯性淡漠,迫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观看绘画、感受世界。这使他的作品远离“通俗”的浅薄,而拥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从初次看到石齐的中国画作品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0多年时光。我们都进入老境,但从艺术思维的活跃与创作的激情而论,石齐仍然在日新又新。他多年的试验、思考归结为一点,就是在“艺术”与“功夫”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笔者愿更多的画家对此给予理解和认同。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