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华民】搜索到相关结果 62 条
-
近代晚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史略
-
作者:
萧振松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陶瓷史
文明史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殖民地
清朝政府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公元1840年(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最屈辱的时代,昏庸软弱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
浅谈陶瓷艺术意境美
-
作者:
谢本贵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类文明
红山文化
世界文化
陶瓷艺术
仰韶文化
意境美
远古时期
-
描述:
引言中国陶瓷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半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远古时期,就出现了以陶瓷器物图案为标准的人类文明。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东
-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意境浅析
-
作者:
陈金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艺术意境
陶瓷绘画
中国
陶瓷艺术
精神气质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产
-
描述:
中华陶瓷艺术是我国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儿女世代劳动的结晶。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
-
青色魅力
-
作者:
何勇
童发柱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青花瓷
生活气息
青花色料
景德镇
创造性
民间青花
文献记载
色彩感
民间文化
-
描述:
之情。青花之美是青色的美,由青白两色互衬而成新的美。这种青色赋予人们一种幽雅、沉静、明快、高尚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对青色也有着偏爱和敏锐。青色是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先民对色彩感情的总结。把蓝色提到
-
杜重远与陶瓷改良
-
作者:
段谱福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良措施
中华民族
陶瓷
景德镇
传统工艺
南京国民政府
资本主义经济
近代历史
杜重远
瓷业
-
描述:
1934至1935年,陶资实业家杜重远在景德镇主持瓷业的改良,这在景德镇的近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1 9 2 9年开始,由于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轨,百业萧条。景德镇的瓷器出口也由1932年以前
-
情真意切 质朴清纯
-
作者:
余国锋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绘画
表现内容
表现特征
景德镇
艺术家
农村妇女
人物形象
-
描述:
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和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的理解和感悟;看到了把景德镇传统粉彩技术与传统绘画的工笔技巧大胆综合地运用;看到了对东方女性人物
-
浅谈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之我见
-
作者:
胡贵秀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底蕴
传统陶艺
现代陶艺
艺术家
审美情趣
陶瓷艺术
陶艺创作
中国现代
审美价值
-
描述:
中国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艺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形成的。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陶艺创作广纳百川。充分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艺术表现手法,并结合我
-
黄光华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收藏家
人物
景德镇市
陶瓷艺术
陶瓷美术
工艺美术
油画
-
描述:
协会会员,高岭陶瓷研究所特聘画师。创作的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陶瓷评比金、银、铜各类奖项。青花油画人物《天籁之音》《恋·敦煌》分别被中华民族陶瓷艺术馆珍藏和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作品获收藏家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
从“人面鱼纹”看中国画的尚“意”性
-
作者:
陆军
李云霞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面鱼纹
中华民族文化
似与不似
意象造型
艺术风格
彩陶纹饰
中国民族文化
非现实
中国画
重要组成部分
-
描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重写意、重表现的特点与西方绘画重写实、重再现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画是由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化所孕育的,而且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绘画理论和方法。她不追求事物
-
从青花瓷在莱比锡博览会获金奖说起……
-
作者:
胡雅蓓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青花瓷器
莱比锡
世界文化
瓷餐具
为国争光
风格特征
世界各国
景德镇陶瓷
国际博览会
-
描述:
届国际博览会再获金质奖轰动了国内和世界各国。正如利勒主席在授奖时说的那样:“金质奖章表明中国工艺品的高超水平”。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中外交往史上源远流长,并有着卓著的贡献。它以其呈色清雅,深沉的韵味,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而蜚声中外,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