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专家评估】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艺术品造假步步惊心
-
作者:
叶辉
来源:
投资与理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夸张
原副院长
故宫博物院
假新闻
专家评估
艺术品
-
描述:
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 艺术品造假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不过,最近有关赝品的两则新闻,还是让国人瞠目结舌。 首先是北京商人谢根荣找人自制 “金缕玉衣”,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评估成“值24亿元”,凭此骗贷6亿多元。 紧接着,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6月在春拍中,以70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的徐悲鸿名为《人体蒋碧微女士》油画,被曝出系中央美院一个学生的课堂习作。 消息很雷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敢置信,但它们偏偏都是事实。 艺术品市场利润十分惊人,很多东西往往两年就升值一倍,这也刺激民间收藏越来越火。不过,经过几十年发展,好东西如今基本都已经“名花有主”,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赝品自然越来越猖獗,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产销一条龙;他们有成熟的造假技术,甚至能骗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他们能请顶级专家出鉴定证书,指鹿为马;他们能把作品送出国门,“镀金”后变成“回流品”…… 如今,造假在某些地方已经形成产业。比如,河南洛阳专门有人仿北朝的陶器,按照这个时期的风格、纹饰,拉坯制罐,烧制好后,便将其埋进猪圈内腐蚀。
-
日本人对天价艺术品不再感冒
-
作者:
蒋丰
来源:
投资与理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夸张
原副院长
故宫博物院
假新闻
专家评估
艺术品
-
描述:
日本曾经经历过“艺术品的疯狂”。据日本画商最乐观的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 曾几何时,日本有过令人目眩的“泡沫经济”。那个时候,一路攀升的资产价格,不仅仅局限于“两市”——股市和楼市,还蔓延到艺术品的价格上。 那个时候,在经济繁荣的日本,人们把腰包鼓起来的激情与自信,洒向梵高、莫奈、雷诺阿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有这样的统计,在1987年到1990年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买家的手中。这4年间,日本竟然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 我们中国人知道“房奴”“车奴”,甚至也知道“墓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画奴”。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高调宣传,称西方艺术品是绝佳的升值收藏。这样一来,许多日本企业和商人花大价钱购买画作。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买下了梵高的《向日葵》,付出了3900万美元。大昭和纸业公司董事长齐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更是挥金如土般地以1606亿美元,收购了雷诺阿和梵高的两幅画,其中雷诺阿那幅78lO万美元,梵高的《加歇医生像》8250万美元,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