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彭州桂花龙窑
作者: 寒鸦   来源: 现代青年(细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彭州市   桂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窑   国家级   制陶业   四川省  
描述: 在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的土溪河两岸,蕴藏着质量上乘的粘土,催生了这里相当发达的制陶业。即使到今天,传承四百余年的“同治龙窑”依然炉火兴旺,成就了桂花镇“西蜀陶乡”的美名。在桂花镇一带,土陶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桂花土陶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17~18世纪外销紫砂器特征及对欧洲制陶业影响
作者: 蒋琰滨   范颖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宜兴   欧洲   紫砂   制陶业  
描述: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宜兴紫砂在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历史及对欧洲陶艺发展的影响,旨在说明与景德镇瓷器一样,陶都紫砂不仅有着荣耀的现在,同时也有着显赫的历史地位。这对进一步打响宜兴紫砂的这张名片有着积极的作用。
陶瓷里的艺术
作者: 萧奔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珐琅彩   五大名窑   原始青瓷   社会形式   景德镇青白瓷   釉下彩   氏族部落   制陶业   自然物质  
描述: 陶瓷里的艺术我们该怎样区分。有太多历史和故事聊,我也只是简单的聊下中国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也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物质,按照人类的意愿所需要而制作。这是要有着漫长的过程而产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一种崭新的萌芽点,而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等原因。
陶熔鼓铸——云南尼西土陶的手艺保护、传承和振兴
作者: 张甘霖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手艺   黑陶   香格里拉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   云南省   制陶业   保护   历史悠久   手工技艺  
描述: 尼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西北部,尼西东北群山横列,西部金沙江环绕,是古代茶马古道,现今滇藏线必经之途。云南尼西汤堆一带制陶业历史悠久,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文化时期,在中甸县尼西乡克乡村和奔东村的石棺墓中即发现有夹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制与现在的尼西陶器极为相似。这种
陶都制陶人
作者: 张晓蕾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宜兴市   制陶业   制陶技术  
描述: 陶都制陶人
浅谈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
作者: 吴诗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地区   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   三十年代   社会发展阶段   造型艺术   制陶业   我国古代   新石器时代  
描述: 陶器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之一。陶器是当时人们(游牧部落例外)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的制作,表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制陶业成了原始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部门,由于当时各原始部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生活习俗不同,生产的陶器各具特色。在新石器时代众多的陶器群中,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群是其佼佼者,笔者试就这一陶器群作些粗浅的分析。山东龙山文化发现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并以其精美的黑陶,被称为“黑陶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山东龙山文化做了不少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现已知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系以山东地区为中心,南抵苏北,北到辽东半岛南端,这个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古代东夷族创造的灿烂文化。
景德镇的“缤纷”瓷器
作者: 曹静伟   来源: 品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中国陶瓷   白瓷   高成就   瓷都   景德镇陶瓷艺术   陶瓷制品   制陶业   工艺   中国瓷器  
描述: 青花瓷 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主流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被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浅析江西省近现代学校式陶瓷教育演变——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个案
作者: 邢鹏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业教育   中国陶业学堂   江西瓷业公司  
描述: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的近代学校式教育应运而生,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陶业学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创办的,但关于中国陶业学堂具体创办于哪一年?“中国陶业学堂”名字的由来?当时的校址为什么选址在鄱阳?中国陶业学堂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渊源如何?其办学传统是否一脉相承?本文就上述疑问展开调查研究。
论中国陶业学堂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 于保春   颜惠崇   丁小华   李燕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诞生   中国陶业学堂   必然性  
描述: 中国陶业学堂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最早的陶瓷专门学校之一。本文从清末"新政"的大环境、留学生教育勃兴、挽救岌岌可危的手工制瓷业、冲破手工制瓷业固守旧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道理,从而回答了中国陶业学堂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千年陶艺,薪火相传
作者: 杨念明   朱熙勇   来源: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工作坊   陶器   蕲春   陶艺   重阳木   制陶工艺   制陶业   薪火相传   历史悠久   管窑  
描述: 烈火熊熊六百年,龙窑挺立度时艰。请君试看重阳木,满地秋风动管弦……描绘的是蕲春管窑镇千年陶艺的古韵今风,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今,回望这段火与土的历史记忆,有失落,有震撼,也有期冀。史海钩沉惊鸿一瞥踏足蕲春管窑镇,寻访史迹悠然的李家龙窑,满目皆是冷清。没有人声喧哗,晾陶坯的场坝却是杂草盎然。只有那棵荫庇龙窑的大树,无言地呈现着历史的悠远和生命的厚重——那是一棵直径达2米的重阳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