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回归传统:读张志伟新著《最后的晚餐》
作者: 陈浩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艺术   油画艺术   精神本质   艺术传统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形式   回归传统  
描述: 回归传统─—读张志伟新著《最后的晚餐》文/陈浩传统是一种深刻的积淀,任何传统中都蕴藏着某种亘古不变的精神本质。这种精神使每一种创新都万变不离其宗,铸成了各种变化着的文化的不变的灵魂。中国的油画艺术来自于西方并且接受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既不可能形成自己的...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
作者: 方清刚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精神   《大学》   “席勒式”   中国艺术   《浮士德》   艺术家   中国古典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描述: 观晓冈画《大学》随想方清刚一毕业后我第一次见到晓冈,他的那幅自作的油画《大学》还像在学校时一样挂在他单人床上方的墙上,看画作纤尘不染的样子,可以揣想晓冈时时拂拭的辛勤。大学肯定是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然而对大学时光近乎执著的缅想,让人不难体味...
线描对图绘——唐勇力的新工笔画
作者: 范景中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绘   工笔画   中国画家   文人画理论   西方现代绘画   古壁画   现代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人物画   轮廓线   中国古代人物画  
描述: 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副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2001年1月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作品曾参加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
虚拟化的“真实”——关于陈湘波的工笔画创作
作者: 鲁虹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工笔   中国工笔画   虚拟化   写实艺术   虚拟性   西方现代艺术   艺术创作   鼎湖山   中国画   中国美术  
描述: 陈湘波 曾用名陈正,1963年10月生于湖南衡阳,1986年7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4年7月获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关山月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举办的“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展”,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举办的“关照自然”中国当代著名中青年花鸟画邀请展。
错位、误读与当代雕塑的媚俗化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波普   艺术市场   艺术家   创作观念   西方现代主义   误读   传统雕塑   参照系   现代雕塑  
描述: 和中国当代绘画中日趋主流的媚俗化审美趣味相似,近年来,雕塑领域也出现了一种媚俗化倾向,这主要体现为雕塑创作开始追求形象的符号化、造型的卡通化、色彩的艳俗化。表面看,这类作品似乎为相对滞后的雕塑界注入了些许活力,并能依托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和文化转型,在当代流行文化、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找到社会学上的阐述依据,然而,正是这种表层化、视觉化、符号化的雕塑创作导致了中国当代雕塑向媚俗化方向发展。
艺术的解构与再生——评李洪波的纸质装置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波普   艺术市场   艺术家   创作观念   西方现代主义   误读   传统雕塑   参照系   现代雕塑  
描述: 艺术的解构与再生——评李洪波的纸质装置雕塑
大道之行:欧美名师作品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道   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   艺术大师   西方现代主义   欧美   后现代艺术   作品   雕塑   美术馆  
描述: 5月16日下午3时,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铸造艺术馆协办并筹备已久的大道之行一欧美名师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主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自20世纪以来欧美现代艺术大师种种表现以及呈现出来的多样作品的面貌。它们包括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善于集合材料进行雕塑创作的塞撒·巴尔达
浅析雕塑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作者: 丛锐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现代雕塑   材料   中国传统雕塑  
描述: 在造型艺术中,雕塑艺术与材料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统一于作品之中,雕塑往往赋予材料一种新的生命,一种固有的形态置换成为另一种形态,或者从物质形态上升到精神形态的层面中,而材料作为雕塑艺术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文明。雕塑作品中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及变化有助于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而新材料的出现与应用也同样丰富了雕塑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表现语言。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材料的发展及西方现代雕塑材料的转变进行分析,来表达我对雕塑创作所运用的材料发展、变化与应用的理解。
自然的表达:读赵沛晓先生的油画作品
作者: 宋卫东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种类   西方绘画   油画笔   绘画观念   意象表现   赵沛   西方现代绘画   中国绘画   绘画形式   中国油画  
描述: 和赵沛晓先生相识也是缘于油画。赵沛晓先生自幼酷爱绘画,是一个涉猎广泛的艺术家。1984年考入青岛工艺美术美校,上学期间,他对绘画、设计等诸多艺术种类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受过杜大恺、宋守宏等名家的指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多年来,他对油画中西结合的表现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力求在油画的意象表现上实现突破,在实践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属于自己的绘画语境,并渐入佳境,受到业界好评。
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
作者: 潘公凯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笺   似与不似之间   杜尚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绘画   绘画传统   中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中国油画   写意性  
描述: 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觉得他说的倒还不是"像""不像"的事情。其实古人对似与不似的问题早有定性,明代屠隆说:"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画笺》)那么,这个"高于画者"是什么呢?就是画至化境。这一点还得从"自然"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自然"可不是指艺术所模
< 1 2 3 4 5 6 ... 42 43 4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