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虚】搜索到相关结果 918 条
-
光圆牡丹
-
作者:
陈世中
来源:
玻璃与搪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温瓶
生活日用品
五彩缤纷
艺术效果
艺术营养
图案设计
烘托作用
信息反馈
虚实交错
牡丹花
-
描述:
“光圆牡丹”的花样设计突破了保温瓶图案惯用的红花要有绿叶扶的陈旧俗套。它采用黑底色,以红、白两朵牡丹花为主题,花朵旁点缀几束金色的松枝,背景上配有五彩缤纷的光圆,再加上三条红、黄、蓝彩色弧线,构成一幅绚丽多姿、新颖别致的图案,使人耳目一新。 在一九八二年春节“保温瓶新花样展销”期间,“光圆牡丹”保温瓶深受顾客喜爱,仅数天
-
论观看的姿态: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中的自然意境美
-
作者:
孙国梁
来源:
才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与景
虚拟生活
姿态
具象表现
中国当代
绘画
作品
信息时代
意境美
油画
-
描述:
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里,自然因科学和城市的发展与扩张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于脑后,我们的观看对象满满地充斥着照片、电视、电影、广告、霓虹灯和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虚拟生活怪圈。我们的生活也因此看似华丽多姿,在匆匆忙忙
-
浅谈“孔洞原理”在雕塑中的表现
-
作者:
张丽娟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空间
孔洞原理
雕塑
-
描述:
西方现代雕塑史上阿基本科、雷蒙·杜尚维龙和奥西·撒丁等雕塑家先后在雕塑作品中运用孔洞技术,随后亨利摩尔确实把这项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最为成功,并使之上升为“孔洞原理”.孔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得实体”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雕塑实体中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
-
我刊编委陈定方教授《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荣获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振动、测试与诊断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虚拟现实
陈定方
科普作品
-
描述:
2015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的通知(国科发政[2015]426号)》:“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技部组织开展了2015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活动。”“本届评选从226部作品共计471册图书中
-
《振动、测试与诊断》常务编委陈定方教授主编的《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获奖
-
作者:
暂无
来源:
振动.测试与诊断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虚拟现实
陈定方
科普作品
-
描述:
2016年12月28日上午,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本刊常务编委陈定方教授主编的《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
-
《振动、测试与诊断》常务编委陈定方教授主编的《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获奖
-
作者:
暂无
来源:
振动.测试与诊断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虚拟现实
陈定方
科普作品
-
描述:
2016年12月28日上午,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本刊常务编委陈定方教授主编的《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世界》荣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
-
中国,警惕“泡沫”
-
作者:
徐少伟
来源:
政府法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
虚假繁荣
市场经济条件
日本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货币资本
房地产业
泡沫经济
-
描述:
泡沫是美丽的,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泡沫又是虚幻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使美丽化为乌有。所谓泡沫经济,是指银行、企业和个人将货币资本大规模地运用于投机,结果导致股票、土地不动产的价格上升,并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买进卖出,投机取巧,本不足为奇。但是泡沫经济则不
-
惊梦
-
作者:
葛炎
来源:
政工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用机场
中质
一幅画
战备状态
写实油画
机动演习
实与虚
人物塑造
油画创作
空间氛围
-
描述:
和战场气氛不言而喻。画家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氛围的营造上,这是一幅画的灵魂、是核心所在。充分调动油画创作的各种元素,把主体与陪衬、远与近.大与小、紧与松、黑与白,高与底,实与虚.冷与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强军梦这个大主题做文章。画面处理上,力求庞大
-
巴格达陀螺
-
作者:
塞一夫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氧气顶吹
合金陶瓷
机械手
万国博览会
陀螺
日本
虚速度
巴格达
巴麦尊
爱因斯坦
-
描述:
1.巴格达古瓶 7月的北欧是美丽的,美丽的天,美丽的海,美丽的大森林。 这是个醉人的星期日。那海涛拍击礁石飞起的白色浪花,如今已被五彩缤纷的游泳衣覆盖。细细的软沙滩,密集着蘑菇般似的各色蓬伞,伞下
-
分子雕塑
-
作者:
刘夙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架路
虚拟世界
扫描隧道显微镜
科学家
购物中心
工业价值
艺术品
诺贝尔奖
有机合成
画图板
-
描述:
1966年,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其著名作品《奇妙的航程》里,描写了一个技术上的奇迹:5名技术人员与他们所乘的潜艇一起被微缩100万倍后进入了人体内!这些乘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血细胞,惊心动魄地通过心脏,艰难地在肺部补充氧气……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一行人终于到达脑部,利用激光束切除了脑神经附近的瘀血块。这在当时几乎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奇想——不要说缩小100万倍并进入人体,就是在分子尺度下进行人工操作恐怕都令人难以想象。然而仅仅33年之后的1989年,一家公司的科学家便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类似小镊子之类的工具,成功地移动了氙原子,并将它们拼成该公司那由3个字母构成的著名商标:IBM。这大概是公众第一次面对纳米技术。而《分子雕塑》中的科学家,则用化学而非物理的方式完成了对微观粒子的“调动”和“安置”,作者借文中科学家之说赞誉道:“是有机合成艺术的大胜利。”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这只是科学与艺术的一次融合,科学家对物质世界探索和好奇的一项美妙结果。但是,这种尝试在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中是很难被认可的——由于这项发明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工业价值,文中惟利是图的“我”断然不予投资。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文明的异化?
<
1
2
3
...
68
69
70
...
90
91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