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纳吉】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风景与构成
-
作者:
武敏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敏锐感
构成主义
包豪斯
手工艺人
风景油画
纳吉
平面设计
油画创作
霍利
艺术经历
-
描述:
对我的影响,我尤其推崇将构成主义引入包豪斯的大师莫霍利·纳吉的风格,他创作了许多构成主义风格的风景油画。另一方面源于我对构成主义和包豪斯设计理念的热衷及反思,正是在这两重意义上,我将风景油画的创作当做一种
-
《新视觉: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与建筑基础》
-
作者: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来源:
财经政法资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传性
包豪斯
纳吉
摄影技术
实验艺术
革新者
建筑基础
艺术学校
霍利
魏玛
-
描述: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04/36.00元魏玛时期的包豪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及艺术学校之一,莫霍利-纳吉是其个性鲜明的教员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是欧洲前卫运动的伟大革新者,也是同时期
-
黑方块的冒险:抽象艺术与社会,1915—2015
-
作者:
弗朗西斯卡·加文
俞冰夏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xhibition
策展人
政治传统
温德
社会环境
杂志封面
图像处理
纳吉
布莱兹
兹基
-
描述:
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对线条和几何图像处理方式的发展过程——从拉斯洛·莫霍里-纳吉的明胶银盐版画到何里欧·奥迪塞卡的水粉画又到利斯兹基设计的杂志封面再到温德哈姆·列维斯的作品。策展人伊沃娜·布莱兹维克的目的是把抽象艺术与它的乌托邦政治传统及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避免将展览变成某
-
研究生毕业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央民族学院
历史
导师
毕业
纳吉
西安
中国画
作品
油画
研究生
-
描述:
研究生毕业作品
-
研究生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系
中央民族学院
导师
纳吉
小昭寺
作品
油画
研究生
南京
艺术学院
-
描述:
研究生作品
-
“未来需要全面的人”
-
作者:
张琪
来源:
艺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包豪斯
莫霍利·纳吉
艺术
-
描述:
莫霍利·纳吉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认为绘画与电影、摄影与雕塑、舞台背景设计、素描以及物影照片都是等值的。尽管他在柏林时期——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从事于各种各样的戏剧制作,但是其它的媒介和题材也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
“未来需要全面的人”:莫霍利·纳吉对于艺术与媒介的宏观理解
-
作者:
张琪
来源:
艺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包豪斯
莫霍利·纳吉
艺术
-
描述:
莫霍利·纳吉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认为绘画与电影、摄影与雕塑、舞台背景设计、素描以及物影照片都是等值的。尽管他在柏林时期——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从事于各种各样的戏剧制作,但是其它的媒介和题材也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
图片新闻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财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工程
图片新闻
洛林
残骸分析
世界纪录
伊斯梅利亚
纳吉布
克鲁格国家公园
马来西亚总理
马航
-
描述:
的热气球数目高达1000左右,每隔两年的夏末举行。MH370真相还有多远?马来西亚吉隆坡当地时间2015年8月6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经鉴定属于马航MH370航班客机。虽然出现逆转,但MH370事件仍是疑云重重。残骸分析能否揭露更多有关
-
葫芦壁画雕刻第—人—马江红
-
作者:
尘尘
来源:
小康·财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工程
图片新闻
洛林
残骸分析
世界纪录
伊斯梅利亚
纳吉布
克鲁格国家公园
马来西亚总理
马航
-
描述: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尘尘 至于为什么要放弃有稳定收入的教师职业,为什么如此专注于葫芦雕刻,马江红只是笃定又简单的回答两个字:喜欢。不再有多的解释。 天蝎座的女人似乎向来都保有一份神秘与矜持,一如我第一次所见到的马江红。这位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之铸称赞为“龟兹壁画葫芦雕刻第一人”的女子,仪表端庄,文静慎言。那双镂月裁云的双手纤柔雪白,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价值26000元的红色珊瑚,与手腕上那串据说“永远不会摘下来”的黄色蜜腊相映成趣。 只有近距离坐在马江红身边的时候,才触目的发现那颗傲人的红色珊瑚旁静卧着一条深深的裂缝,生生地把整个小指指甲盖分成两块。 “这是有一次雕刻葫芦壁画的时候,不小心弄伤的。”只有说到两件事的时候,马江红才会滔滔不绝——她的葫芦壁画与她的家人。 “我从事葫芦雕刻已经20余年,每天雕刻近13个小时,剩余时间还要研究壁画方面的书籍。”1996年之前,马江红曾是一名美术老师,平均每天要花8个小时站在讲台上。现在,她如愿以偿的把时间专注于雕刻上。 至于为什么要放弃有稳定收入的教师职业,为什么如此专注于葫芦雕刻,马江红只是笃定又简单的回答两个字:喜欢。不再有多的解释。 结缘葫芦壁画雕刻 葫芦雕刻其实并不新鲜。相传宋朝有一个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东昌府区闫寺,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 但是,把葫芦雕刻与壁画结合起来,在葫芦上雕刻克孜尔千佛洞壁画,马江红堪称“第一人”。萌发这种创新的创作想法,是源于1990年马老师去南疆采风。在那里,她看到维吾尔族的传统技法大多是在葫芦上画画,即便是葫芦雕刻也非常的简易。于是马江红就想到了,在民俗观念中葫芦因其外形圆润饱满、蔓长籽多而被认为是祈福、祈子、吉祥、辟邪之物。千百年来葫芦作为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而破损的壁画太可惜了,将壁画作品用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葫芦上,能够比普通的彩绘和烫、烙更便于保存,也能够用新的方式展示新疆的民俗风情。 此后她经常去敦煌和克孜尔。事实上,许多人去到新疆克孜尔千佛洞都比较失望,因为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比敦煌的起源早200年,但到了那里看不到完整的佛教故事。由于不能拍照,她常用小本子快速绘画壁画的颜色、情节。还托出国的朋友去西方博物馆里拍照带回来,以便广泛充分地搜集资料。 1992年,她用花600元买来的一个葫芦开始了雕刻之旅。起初收集来的葫芦表皮有斑点,也不光滑,马江红尝试过水泡、砂纸打,结果表皮全被破坏了。她又试着用刀刮,也伤表皮,后来自己摸索出用玻璃轻轻刮的秘方。 壁画是方形的,葫芦是圆形的。要把方形的壁画搬到圆形的葫芦上,不能单纯靠临摹,必须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揣摩进行二次加工创作。那时晚上睡觉,马江红脑子里还想着壁画里的佛经故事。雕刻壁画人物比普通的歌舞更难。比如说讲经的画面,每个听的人领悟不同,他们的眼神也不同,如果一刀刻偏整个葫芦就不能要了。 在马江红创作之初,因为痴迷雕刻葫芦,没有时间料理家务,在中学当地理老师的丈夫李忠东和她的父母都很反对。她收购来的葫芦没地方搁,就堆放在阳台上,丈夫洗好衣服后晾晒时,故意让水滴在葫芦上,为此俩人还争吵过。 结合了版画、玉雕和木雕的手法,加上一年半的刻苦雕琢,马江红的处女作“十二木卡姆”终于完成了。当丈夫看见她的壁画作品后,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都不敢相信那么精美的作品出自妻子之手,从此对她的工作非常支持。 葫芦选材的艰辛 如果说雕刻的手法决定了作品的美观,那么葫芦的选材则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关于挑选创作的葫芦,马江红也有不少故事。新疆特产的吊葫芦有水葫芦和油葫芦两种,而油葫芦最长能保存上千年,没有雕刻之前的油葫芦价格已经炒到三四千了。然而,适合创作的葫芦可能几千个里才能挑出一个。最初去南疆收购葫芦时,因为语言不通,马江红常在商贩面前手舞足蹈。现在还去天津、山东和东北等地挑选,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用在挑选葫芦上,一年最多能收获10个左右的葫芦。 有了之前充分的对壁画的采风和对佛经的研习,去挑葫芦时马江红心中有底,随机能构思出这个葫芦品相适合181窟,那个适合224窟等。 丈夫李忠东平时也帮她搜集资料,假期有时间就和她一起去挑选葫芦。儿子在3岁的时候便跟着父母,也踏上了收选葫芦的旅途。因为葫芦不能托运,丈夫只能肩扛手提,甚至还用胳肢窝夹着。 每年去各地参加展览,由于不舍得托运不坐飞机,而坐火车放在过道上影响别人走路,放在床下塞不下,于是只好给葫芦买一张卧铺票,用胶带固定下来。 走向成熟 纵观历史,仿佛许多雕刻大师都要传承祖上的特质方才堪称大师,马江红则继承了奶奶的巧手。奶奶是医生,由于那个年代女性都裹小脚,奶奶的鞋都是自己绣制。正是这一双双绣工精美的鞋,让马江红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此外,一位军人出身、喜爱书法的父亲对马江红坚强执著的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才对雕刻艺术如此痴迷。而在专业方面给予马江红最多启发与帮助的,则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之铸、雕刻大师薛立柱老师,和“用心用生命去崇拜”的常沙娜老师。 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也曾让马江红伤透脑筋。创作初期,由于辞去了稳定收入的工作,日子难免有些窘迫。那时候全靠丈夫一人的工资支撑着全家的开销,没办法的情况下会忍痛卖掉一两件作品。“但是今后,我的作品肯定不会再卖了。能维持生活就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分享我作品的快乐,让更多人领略‘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马江红的葫芦雕刻事业从青涩走向成熟,得从她第一次参加乌洽会说起。 2003年9月,一家销售医疗器械的外地客商想借助马江红在展位现场雕刻葫芦的创意,以“拼摊位”的形式出现在乌洽会,以吸引更多参观者驻足。于是马江红带着她精心挑选的龟兹壁画葫芦走进了乌洽会展厅。 令马江红没想到的是,在那届乌洽会上,来自东北,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挂职的李景阳书记一下就花2万多元,买走了3个以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为素材的葫芦。此后关注葫芦壁画雕刻的人越来越多。2009年10月在北京798艺术院举办的“7坊街新疆艺术北京特展”上,一名叫黄山的买家出价26万元将马江红的14件参展作品全部收购。她的一件葫芦作品已由过去最高卖到2万元跃升至5万元。 葫芦雕刻工艺发展现状 事实上,正如同京剧、国画、中医学等国粹一样,葫芦雕刻这一传统工艺也亟待传承与发展。从事雕刻的艺人日渐稀缺,技艺精湛且能推陈出新者只有极少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利益的驱使,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葫芦雕刻的年青人少之又少。此外,由于地理文化差异等因素,葫芦雕刻在南方并不多见。每提及此,马江红总是很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湛江市的梁志鹏副市长对她作品的赞赏与支持。把这种文化艺术带到南方甚至海外,一直是马江红的心愿。 现在,马江红的雕刻手法更加完善,尝试并成功地运用了浮雕、透雕、镂雕、斜雕、挑刀等五种版画手法和瓦刀等玉雕手法。将玉雕、木雕和版画三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风格。如今她雕刻的作品至少已有400件。已收了100多名学生,其中最大的55岁,最小的只有7岁,还有一名来自美国的学生。当然,众学生中最特别的当属马江红的儿子李亚伦。年仅12岁的李亚伦在母亲的熏陶下,对壁画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喜好绘画、雕刻、弹钢琴,学习成绩也很优异。母亲对他寄予了殷切厚望,希望他能将葫芦壁画雕刻传承下去。 马江红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将克孜尔千佛洞236个洞窟的壁画全部刻在葫芦上,献给新疆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领略新疆的独特风情,让更多的人了解龟兹壁画。 葫芦雕刻于方寸之间,雕梁画栋,尽现人世百态;于文化积淀之中,尽显个性风采,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已成为中国葫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刻葫芦在遵循传统的背后,是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心理,也正是基于这种民俗心理,酝酿出了龟兹壁画葫芦雕刻这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自己爱的人
-
九月寻宝——雷曼兄弟的奢华拍卖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康·财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工程
图片新闻
洛林
残骸分析
世界纪录
伊斯梅利亚
纳吉布
克鲁格国家公园
马来西亚总理
马航
-
描述:
and Ephemera)拍卖会,届时将呈献前银行界巨子雷曼兄弟曾陈设于英国和欧洲各地办公室的艺术品及精选藏品。 1.现代艺术 加里·休姆(Gary Hume) (生于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