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南响堂山石窟:犹似霓裳羽衣舞
作者: 宿小白   来源: 南风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石窟艺术   静虚   巩义石窟   考古人员   佛教艺术   佛殿窟   塔庙窟   镜头语言   河北邯郸  
描述: 任何的语言包括镜头语言都无法描述它的美丽。那些色彩、壁画和雕塑,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终于在蒙尘的静虚中,迎来了虔敬的心灵和目光。南北响堂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一站,也是我与佛教艺术结缘的起点。其中,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邯郸鼓山的南麓、滏阳河的北岸,共有7个洞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两窟为中心柱型的塔庙窟,上层5窟多为三壁三龛或周设墓坛的佛殿窟。上世纪80年代,南响堂山石窟维修加固时,考古人员在第二窟入口处发现一方隋代石碑,载曰:“有
巩义石窟寺中的飞天艺术
作者: 陈卫国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传统审美   飞天   巩义石窟寺   佛教造像  
描述: 巩义石窟寺是北魏皇室开凿的一座石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石窟之一,它的开凿仅在龙门石窟之后,其形制也与龙门石窟有很大相似之处。当时,孝文帝创建了寺院,宣武帝时开始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后来的东西魏、唐、宋时以陆续在这里刻了一些小龛,从而形成了巩义石窟寺。在石窟寺中存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如帝后礼佛图等,但其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却更具魅力。飞天在我国佛教图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它的源起,传播到广泛流行,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传统思想、传统审美下演进的。本文将联系巩义石窟寺中的飞天形象,来阐释"飞天"这一形象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以及对于佛教及佛教美术所产生的意义。
感受古老石窟的人文气息 ——以巩义石窟寺石刻材料为中心考察
作者: 李思雨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刻   佛教神学   巩义石窟   造像风格  
描述: 巩义地区作为北魏时期重要的文化区域,在尊崇佛法的盛期建立了巩义石窟寺。巩义石窟寺的雕塑风格与龙门石窟极为相似,但整体规模较龙门石窟相对较小,造像数量远不及龙门石窟,但艺术风格和题材较龙门石窟更复杂多样,艺术精品也不在少数,艺术价值颇高。本文的核心重点放在追溯其佛教传播和发展演变的脉络上,结合与同时期的相对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龙门石窟进行了对比梳理。从巩义石窟寺这一时期雕刻艺术探讨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更具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形成对称、统一之中产生丰富想象及变化,加强本民族审美元素使其更为接近当时的生活气息和内涵。民族艺术传统发扬光大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艺术与历史的融合必定是当今时代和未来的要求。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