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境】搜索到相关结果 7990 条
-
现代陶艺介入建筑与环境装饰艺术的研究
-
作者:
田鸿喜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饰研究
现代陶艺
建筑与环境
-
描述:
阐述了现代陶艺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了陶艺砖石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装饰艺术的途径、方法.
-
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
作者:
董翠
黄慧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改
环境艺术
-
描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中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了艺术、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各个领域,融汇了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体现了教育的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也是教学
-
认知语境与书面语篇交际
-
作者:
张立新
谢露青
来源:
内江科技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面语篇交际
认知语境
非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
-
描述:
随着认知语境概念在话语交际中理解和应用,对其在书面语篇交际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渐突出。作为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定的交际方式,它也是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也应该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
-
“气韵生动”与陶艺创作
-
作者:
宋志来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六法
最高境界
意义
陶艺创作
-
描述:
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画家还是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千百年来,承前启后,“六法”不仅给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也给我国以后的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的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又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六法论“中首倡的一法,历来就是鉴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陶瓷艺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普遍原理当然也适用于此,而且有利于中国陶艺本土化的发展,对陶艺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
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探讨
-
作者:
刘海英
余小荔
郭立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装饰
环境艺术
废渣
-
描述:
现代陶艺以一种装饰形式正逐步介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本文主要探讨利用废渣制作和设计的陶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景和意义,并为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中英日常话语交际语用对比及文化差异
-
作者:
王晓丽
江丽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境
语用对比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
描述:
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不但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以及要注意当时的语言环境。这种东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中英话语日常交际语用的区别。本文就称谓语对中英话语语用做出对比并分析其原因及文化差异。
-
陶瓷艺术之意境
-
作者:
陆涛
韩忠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意境
美学
陶瓷艺术
艺术形象
产物
-
描述:
艺术意境知识一、意境定义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广阔深远的美学境界。意境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极高的美学要求,它是艺术形象的“隐秀”之美高度集中的产物。
-
论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对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影响
-
作者:
万芸郦
姚庆喜
来源:
武汉金融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QFII
信息披露
境外机构投资者
治理结构
投资理念
-
描述:
本文讨论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境外券商及基金管理公司)的进入对规范国内券商的经营方式,改变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改善和提升市场投资者的结构、素质和证券投资理念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校园网环境中多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研究
-
作者:
陈峰
高岭
来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机房管理
校园网环境
IC卡
-
描述:
在分析讨论基于校园网环境中使用IC卡的开放式多机房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跨网段环境下多个开放式机房的统一管理问题及解决办法,主要包括IC卡读写过程、安全性管理、数据库设计与一致性,以及帐务的统一管理等。
-
英雄归来——评沈敬东的近期绘画
-
作者:
高岭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人形象
主题性绘画
英雄
精神生活
新中国
典型环境
中国艺术史
军事题材
人物形象
中国军队
-
描述:
军事题材绘画,在新中国艺术史上曾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换来的,再现中国军队的成长历史以及它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坚苦卓绝的斗争,是新中国主题性绘画的重心之一。不过,新中国毕竟更多的时期是和平年代,军事题材绘画进入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具体军人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