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镜子照出历史——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
作者: 陈晓丽   来源: 大学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鱼镜   历史博物馆   人物故事   馆藏文物   海兽葡萄镜   首都师范大学   云雷纹   神兽纹   写经   弦纹  
描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展览、收藏馆所,于二零零三年建立。其馆藏文物分玉石器、青铜器、陶瓷、雕塑、字画、钱币六大类,共三千余件,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包括新石器时代的五孔玉刀、西周的﹁利﹂鼎、敦煌唐人写经、历代名瓷等精品。
西周兽面纹鼎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兽面纹   地纹   西周早期   主纹   凤鸟纹   云雷纹   高浮雕   铜器纹饰   北京房山   装饰方法  
描述: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青铜器,高36.8厘米径29.9厘米。此鼎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衬托出主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这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为主纹饰的做法,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此鼎腹、耳及足底的编织物残痕,是墓葬中铺垫于随葬品下面的茵席留下的痕迹。
西周兽面纹鼎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兽面纹   地纹   西周早期   主纹   凤鸟纹   云雷纹   高浮雕   铜器纹饰   北京房山   装饰方法  
描述: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青铜器,高36.8厘米径29.9厘米。此鼎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衬托出主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这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为主纹饰的做法,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此鼎腹、耳及足底的编织物残痕,是墓葬中铺垫于随葬品下面的茵席留下的痕迹。
数字技术在雕塑中的应用
作者: 祁祥德   来源: 南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兽面纹   地纹   西周早期   主纹   凤鸟纹   云雷纹   高浮雕   铜器纹饰   北京房山   装饰方法  
描述: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电子信息化的时代.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生活中有关的各行各业都在其影响下或发生着一次次的变革,或正在经历着技术的革新.雕塑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雕塑的创作时无不是借助着自身的想象力而进行创作,使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很少.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铜尊
作者: 耿超   李文龙   邵凤芝   来源: 文物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兽面纹   牛尊   出土时间   牛角形   此器   云雷纹   连珠纹   河北大学博物馆   弦纹  
描述: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青铜三牛尊,现介绍如下。三牛尊为河北大学博物馆1954年收藏,出土时间与地点已不可考。此器侈口,束颈,折肩,口径略大于肩径,深腹,腹壁圆曲向底部内收,高圈足。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腹部均饰兽面纹,兽面双目突出,兽面纹上下各饰一周连珠纹;肩部饰有三个浅浮雕兽首,兽首双目突出,面饰云雷纹,双角开展,似牛角形;圈足
瓷器方罍初探(下)
作者: 高阿申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观釉   釉彩   饕餮纹   铜罍   铁骨   商周   云雷纹   乾隆朝   蓝釉   例贡  
描述: 当提及五十七种釉彩的具体品种时,这位督陶官再次提到仿古礼器(括号内分别注明的为现今名称):"厂内所造各式釉水(色)、款项甚多不能备,兹擧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於后以证大概:一仿铁骨大观釉(即仿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一仿铁骨哥釉(即仿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一仿铁骨无纹汝釉(即类天蓝釉)……一仿嘉窑青花。一仿成化淡描青花……"(注14)。
小议青铜雕塑线条的审美特征
作者: 肖长生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   审美特征   青铜时代   龙耳尊   艺术作品   青铜艺术   顺陵   雕刻工艺   云雷纹   青铜雕塑  
描述: 威武赫赫的青铜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然而青铜艺术的光芒透过历史的悠远依然闪烁,从青铜雕塑起中国雕塑就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面貌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雕塑拉开了距离,有意味的线条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最具民族性的特征之一,其自觉的追求是从青铜雕塑开始的。
乍伯簋(封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满饰   饕餮纹   鼓腹   伯簋   垂珥   云雷纹   内底   兽目   喇叭状  
描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16.8厘米199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应国墓地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为西周昭穆时期的食器,上体呈簋形。口沿略侈,短颈,鼓腹下垂圈足,腹两侧为兽首状环耳,下垂珥。口沿下饰窄带状以云雷纹为地的饕餮纹,一侧各有一浮雕牺首。腹部满饰以云雷纹为地的饕餮纹,圈足饰窄带状兽目纹间以云雷纹。下体为喇叭状高圈足,有可能系射礼上摆放礼器的丰,将丰与簋连体是目前仅见的一例。器内底有铭文八行,70余字,
纽瓦尔雕塑艺术在元朝时的体现
作者: 邢继柱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满饰   饕餮纹   鼓腹   伯簋   垂珥   云雷纹   内底   兽目   喇叭状  
描述: 纽瓦尔人世居尼泊尔南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在建筑、雕塑、绘画及铸造等方面十分擅长,自李查维时期(约400—879年)就已拥有发达的炼铜技术,并开始铸造佛像。通过对诸多尼泊尔本地造像进行金属元素分析得知,该地区造像均为红铜,甚至有100%的纯铜作品;晚至15世纪才掺入少量的锌,仍然采用包口封底,仍然是红铜。
沉香雕塑之美
作者: 刘锡荣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满饰   饕餮纹   鼓腹   伯簋   垂珥   云雷纹   内底   兽目   喇叭状  
描述: 人类对香料认识,必是出自驱除蚊虫、野兽等等生物需求,远非现今所追求的那等完美,更是言语不到养生怡情的了。后意识到此物神奇,便将自家对于天地之敬畏祈望,借了此香火烟云,上达天庭,以敬天帝。下及土地,以纪万物。由是,香料便成就了香火,以至于后世将人类之传承,亦呼之为“香火传承”了。甚至于连尧帝禅位给舜帝时节,也需绵延十二里“柴燔升烟”(《尚书·礼记》),将那松柏藜蒿等气味刺激植物,统统燃烧起来,以敬天祭地,以禅位传承。
< 1 2
Rss订阅